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那么我们再看看在现代教育中是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呢?现实中,“因材施教”在四个方面充分体现既可指教育思想,又可指教育原则,也可指教育方法,亦可指教育评价。“因材施教”是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教育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使人们认识到必须以多样性教育与教育多样性相适应,这就是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思想的“因材施教”,既是教育的指导方针,也是教育实践的依据,是教育“纲举目张”之纲。“因材施教”是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是教育实践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从法则的角度看,因材施教反映了教育各要素或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从法规的角度看,因材施教是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定。可以说,无论是从遵循教育规律还是从教育必须遵守的法则看,教育都应按照“因材施教”的规定行事。“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教育中的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作为教育门路,“因材施教”是教育的诀窍,是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作为教育程序,“因材施教”反映了教育须遵循的先后次序,如现在人们常说的“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这包含了这个意思。由于人的遗传、成长环境以及心理发展在向度与水平上均有很大差异,在教育方法上是不能“一刀切”或“一视同仁”的。因此,作为教育方法的“因材施教”,是基于人们对教育的多样性的认识,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多样性。“因材施教”是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依据收集到的关于教育事实的各种信息所作出的价值评判。关于教育评价要注意三点,一是根据教育事实,二是根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三是根据教育目标或教育理想对各种信息反映出的教育事实作出是否有效或有价值的评定判断。作为教育评价的因材施教,就是要紧紧围绕“因材施教”进行评教。实际上,若教育是因材施教的教育,那么教育评价就必须是对因材施教作出的全面评价,而因材施教的效果与效率则是看因材施教的教育事实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有多大的价值。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观察,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环境和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学生从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是因为性格上的原因,那就必须在改造性格上下功夫。如果是因为懒惰、贪玩,那么除了帮助他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外,还要与家长密切配合,督促好好学习。面对学习或其它方面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当受到挫折时要鼓励他敢于面对,敢于向困难挑战,帮其树立自信心。二、寻找每个学生尤其是寻找较调皮或是性格内向的孩子的优缺点,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同时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三、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说,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或是组织一次小讨论,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或让孩子亲手试一试,亲自表演一下等等,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达到既有利于个性充分发展,又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信、自尊、有顽强进取心、勇于合作的良好个性品质。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一个人的天赋再好,不因材施教,不有的放矢,他的各方面素质也很难提高。所以在进行教育时应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为此我们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为他们将来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