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桂花雨》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摇桂花”等童年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凭借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目标:1、会正确认读“拙、撮、檀、卤”4个字,书写“尤、拣”二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2、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读、想、说、写等形式,充分感受摇花之乐,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品读描写摇桂花的语句,感受语言的优美与形象的生动,体会语言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ppt文稿教学过程:课前交流:观看视频《江南桂花香》师:很高兴今天能和我们四(6)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初次见面,给大家送上一份小礼物,希望大家喜欢!(播放视频)请学生交流观后感。(花香美)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欣赏了美丽的桂花后,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穿越时空隧道,跟随台湾女作家琦君去感受一下她童年时代家乡的《桂花雨》。2、板题,读题,引导质疑:什么是桂花雨?桂花雨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提问:作者喜欢桂花的什么呢(板书:桂花香、摇花乐)2、出示琦君原作中的“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3、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思考:琦君为什么这么说?画出有关语句。4、检查字词认读、语句朗读情况。5、指导书写“尤拣”二字。三、精读品悟,享摇花乐。1、反馈为什么“桂花令琦君魂牵梦萦”?(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2、再读课文,思考:(1)课文哪个自然段在写摇花?摇花时是什么情景?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2)“我”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在空白处写一写。3、精读第三自然段,品悟摇花乐。重点交流以下语句:(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扣关键词“老是、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摇花的急切心情。设计训练:早上,看到金黄的桂花,我就;中午,看到桂花飘落,我就;傍晚,闻着桂花的香味,我就。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读出“缠”的味道,理解“!”。(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扣“铺、抱、摇”三个动作的词感受“乐”,指导感情读。(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扣住“纷纷”“满头满身”“喊”开展语言训练: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像。忽而落到,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指导朗读。(4)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师范读,生想象画面,练习表达:读了父亲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梦到了。指导感情读。四、随堂练笔,课堂小结。1、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有我多少童年的记忆呀!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令作者魂牵梦萦的仅仅是摇花乐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小练笔:《摇花乐》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啊摇,摇出了的桂花;摇出了的桂花雨;摇出了的桂花茶;摇出了的桂花糕;摇出了的童年;摇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