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处显工夫微小里见风采镇江市丁卯中心小学张辉汪中求说过:“细节决定成败。”的确,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生成一次精彩,也可以毁灭一次精彩。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是由许多个教学细节共同组成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做的工作更是由许多的细节组成的。同样的,数学教学中点滴的“细节”也可能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教学细节”也可以理解为一节课中的许多细小的环节。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有人说:抓住一个细节,就可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此话不差,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收获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研究与思考。一、关注对教材的细节探究,让知识更容易理解。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它既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不是为刻意追求精彩亮点而创设的应景之作,细节,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有位教师教学“循环小数”,她在课开始的时候就进行了巧妙的孕伏,他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了两遍后,他问学生:“这个故事你们能接下去讲吗?”“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学生兴趣盎然地讲了起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巧妙地发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他不像有些教师不停地强调“循环”就是反复不断地重复出现,但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循环”的含义,而是用一个学生熟悉的故事来理解循环的含义。二、关注“知识形成”中的细节,让思维充盈活力现代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真切的数学体验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学期我们年级组教师共同研讨了“年、月、日”一课。第一轮教学实践中,主要教学环节是这样展开的:(1)引入时间单位“年、月、日”;(2)介绍一年、一月、一日的规定;(3)观察年历表,了解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小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4)探索判定平年、闰年的方法;(5)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整节课过程目标清楚,加上练习形式丰富,学生们看起来还是学得很顺的,但在独立练习中却错误很多。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有学生说“这些知识我早都知道了,没意思”;还有的学生说“为什么有的月是大月,有的月是小月,这都是按什么规律来规定的呀?为什么二月份这么特殊呢?”是啊,如果按我们以前的设计来上,这节课充其量是对学生已经知道的一些零散知识点的完整与归纳,学生识记了很多结论性的东西,通过积极主动地思维而获取的体验并不多。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们没有关注知识形成中的细节。对于时间单位年、月、日,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很多,但他们困惑的是什么,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不应该是一大堆概念的识记,何况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的识记,效果是不会好的。通过一番学习,特别是对历法发展过程的了解与研究,我们重新设计了如下的新一轮教学的思路。(1)引入时间单位:年、月、日。(2)交流已有知识经验。鼓励学生提出困惑,如:为什么每个月天数不一样?为什么2月份天数特别少?每四年里为什么有一个闰年呢?等等。(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A、介绍:一年、一月、一日的规定。同时说明: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B、探究:为什么月份有大小?大小月是如何规定的?在学生充分观察年历卡,交流发现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历法的发展过程,并引入典故:月份的大小,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恺撒修订历法,决定单数的月份有31天,其他的月份只有30天,这样一年就有366天。由于2月是处死犯人的时间,很不吉利,所以从2月里减去一天,2月只有29天。恺撒的继任者以自己的尊号——奥古斯都来命名8月。为了和恺撒平起平坐,他将8月也改成31天。为此,从2月再借来一天,把2月减少到28天。为了避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他又规定9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