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一、背景(原因)1.内因(根本原因、统治危机)2.外因(民族危机)3.武装倒幕(前提)二、明治维新的目的、内容三、明治维新成功、影响(性质、意义、局限)19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闭关自守,封建落后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天皇天皇是精神上的最高权威①江户、大阪、京都称为“三都”②商品经济渗入农村,产生新兴地主③长州、萨摩、佐贺等部分大名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落后的封建幕府统治落后的封建幕府统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碍碍阻阻致致导导阶级关系发生变化阶级关系发生变化①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迫切要求摆脱封建束缚②一部分大名因经营工商业,也有改变现状的要求③武士因物价上涨而破产没落,转为反幕府的力量④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骚动1.内因1.内因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大门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大门①1853年,美国柏利率舰队抵日,威胁幕府,先后签订《日美亲和条约》、《日美亲和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②俄、荷、英、法也迫使日本缔结不平等条约2.外因2.外因3.前提3.前提武装倒幕武装倒幕②1868年,倒幕派停止盲目排外,全力倒幕,终于推翻幕府①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后果后果日本的民族独立受到威胁,有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一、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一)内因1.根本原因:封建落后的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2.重要原因:幕府统治的危机(如新兴力量、大名改革、武士反幕府的核心力量、人民的起义等)(二)外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三)前提武装倒幕,扫除了改革的障碍内容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目的: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国家。讨论: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等方面对比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社会背景:(1)封建领主制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2)明治前,日本社会内部阶级关系发生分化,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清政府危机严重,各阶层未形成统一的反清局面,资本主义经济也未深入农村;领导力量:倒幕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与反幕府强藩(大名)相结合,得到人民支持,建立了军队和基地,扫除了旧势力;维新派出自士大夫阶层,力量微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加上顽固势力的阻挠具体措施:针对幕藩体制、领主土地所有制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强制推行,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但未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质;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西方列强集中力量在中国,客观尚未日本提供一个有利环境。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为瓜分的对象;国际环境不利;分析讨论: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等方面对比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2.意义2.意义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②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民族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并成为亚洲强国危机,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并成为亚洲强国。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明治维新后,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1.性质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③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3.局限3.局限明治维新措施简表(一)项目内容目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明治维新措施简表(二)项目内容目的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1)允许土地买卖(2)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军事实行征兵制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文化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