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例分析二年级高文玲《我要的是葫芦》是本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本课学习的重点就是通过品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课后,我对本课教学情况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反思如下: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二、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三、对教学效果的分析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利用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方向: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