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2.使生如夏花之绚烂,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死如秋叶之静美。走近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共有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创作主张“爱的哲学”。重要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重要小说《素芭》等。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整体感知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探讨赏析1、第二部分的环境描写看似与素芭的遭遇无必然联系,能否删除,为什么?侧面烘托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至纯至真至善至美,还从中找寻到了宁静、安慰和心灵上的自由,有着无言的快乐。侧面的环境烘托让素芭的现象更为美丽动人。2、还有哪个部分起到了类似的烘托人物的作用?请赏析其中的动人片段。3、素芭从大自然和动物那里找寻到了安慰和温暖,那她从周围的人那里又得到了什么?反面衬托大自然和动物们给予素芭安慰和温暖,而素芭的父母却将其视为负担,村民歧视排斥她,人类唯一的朋友不关注、不理解她,素芭从周围人身上得到的只有冷漠。在鲜明的对比中,她和人的关系,远不如和大自然、动物们来得亲密和谐。4、分析人物形象心中的素芭素芭是一个怎样的姑娘?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美丽的姑娘:眼睛的描写(肖像描写)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善良聪慧的姑娘:与自然亲密接触(动作描写)与动物和谐相处正面描写知识小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1、正面描写2、侧面烘托3、反面衬托(或对比)深度研讨.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你认为哪一种解读更恰当?背景介绍: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须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于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而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于是成为家庭的包袱。事实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其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素芭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可以说是泰戈尔对她的生活背景下女性形象的一个概括,女性被歧视,被侮辱,出嫁需要用尽心机,破费钱财,在素芭(包括她姐姐)身上都有体现,她应该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女性的缩影。明确:主题归纳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为我们的冷漠付费2007年贵州农民程丽带着四岁的大女儿到上海打工。然而工作不好找,生存成问题,又欠着女儿幼儿园的学费,走投无路的她去行窃,被当场捉住。当地法院判处程丽有期徒刑9个月,缓刑1年。这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事件,看看这个不幸母亲的困境:她因为没生男孩,长期遭受丈夫毒打,直至被抛弃;无奈的她来到城市,但偌大的城市似乎也容不下她,即便她想象的“幸福生活”也只是每月能挣七八百元……延伸拓展程丽的遭遇让我想起美国的一个故事:1935年冬,纽约一名老太太因偷窃面包被告上法庭,她需要面包喂养三个快要饿死的孙子。当时的市长拉瓜迪亚站了出来,帮助老太太支付10美元罚金,并要求在场的每个人都交50美分的罚金,理由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7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