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有什么(第1课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2、培养初步的实验技能。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其他气体不能支持燃烧。3、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2、愿意同他人合作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空气的成分。难点:在探究中会观察、分析、推断,并能从中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三支相同的蜡烛、三块玻璃片、两只大小不同的集气瓶、打火机。分组实验:水槽(红色水)、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无底塑料瓶、长而细的竹签、打火机、塑料桶(水)若干。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聚焦空气1、谈话:老师听说你们很聪明,老师想请你们来预测一下,这里有三支点燃的蜡烛,如果在第三支蜡烛上方罩上这只玻璃杯(演示大号的),第二支蜡烛上方罩上这只玻璃杯(演示小号的),第一支蜡烛上方不罩玻璃杯,这三支蜡烛中哪支蜡烛燃烧得最久,哪支最先熄灭呢?2、学生预测。追问:你为什么这样预测?3、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最后结果是不是跟你们猜的一模一样呢?请大家拭目以待——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4、演示实验,学生观察。5、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是不是和你的预测一致呢?7、学生尝试分析演示实验结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呢?你聪明的小脑袋里想到了什么?(PPT出示)(1)为什么罩上瓶后蜡烛会慢慢熄灭,而另一支没罩的却依然燃着呢?(2)为什么罩大瓶的蜡烛比罩小瓶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8、聚焦:蜡烛燃烧跟空气有关系。(板书:空气)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活动一: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蜡烛燃烧跟空气有关系,这点大家都没有意见了吧?2、我有意见,我意见大了。你们看,现在玻璃瓶中还有空气吗?(有)有空气,怎么蜡烛不燃烧了呢?(学生假设,引导学生发现空气中能帮助燃烧的气体消耗光了)3、看来,这瓶子的空气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只占一部分。4、消耗掉的气体大概占空气的多少呢?5、介绍实验方案。(PPT出示)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点燃蜡烛,把塑料瓶罩上去,观察实验现象。6、提示实验注意事项。(PPT出示)1)注意安全。2)各组同学要做好分工,每组选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实验现象。3)实验结束后,实验装置应保持原样不变,不得随意将瓶子提起或拧开瓶盖。7、分组实验,观察现象。8、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追问:蜡烛熄灭后,水为什么会进入瓶子?进去了多少?9、测量高度,估算10、介绍空气中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21%。这种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板书)活动二:“竹签熄灭”实验——认识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1、设问:剩下的气体真的不支持燃烧了?2、你准备怎样来检验?设计实验检验猜测。3、学生交流实验方法。4、引出实验:用燃烧的竹签来检验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5、指导方法,提出注意事项:为了避免我们在打开盖子时外面的空气跑进去,各小组在实验前先把水槽的水加到和瓶内水面一样高。水加到位后再打开瓶盖,迅速把燃烧的竹签插入瓶内。(PPT出示)6、分组实验,观察现象。7、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8、小结: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板书)三、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1、根据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空气至少含有几种气体?是些什么气体呢?2、阅读教材第10页的图文资料。3、交流:空气中有能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4、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这些气体有哪些了解?四、总结评价1、自评2、组评板书设计3.空气中有什么支持蜡烛燃烧——氧气(约占21%)空气氮气(约占78%)不支持蜡烛燃烧二氧化碳水蒸气约占(1%)……空气中有什么实验记录单探究活动一现象:蜡烛:瓶内水面:原因分析:探究活动二液面高度:cm水面上瓶子高度:cm瓶内水柱约占:结论:约占探究活动三现象:燃烧的竹签瓶内剩余的气体空气中有什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探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2、能用简单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并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3、认识到二氧化碳对人类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