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模板(三号)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五号)执笔:周淑红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课题:邓稼先课型:展示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精彩语言。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次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重点难点预测】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知识链接】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学法指导】通过课外学习,课堂学生展示,老师适当点播的方法学习。【学习流程】■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在班上交流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2、速读训练: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3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请你结合对本文的了解,你认为人物通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合作探究:1、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2、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展示提升:■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又取得了那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达标测评】完成课堂练习册课内外阅读部分习题。【自主反思】知识盘点:心得感悟:说明:“课型”指预习课、展示课或反馈课等;导学案采取一案两用,教学案合一。右侧备注栏,教师用于集体备课后的个人二次备课;学生用于课堂整理学案,可使用双色笔整理纠错题,记录方法和规律总结以及课堂学习成果的生成等。导学案评分表评价项目要求描述分值得分设计过程15分1.体现了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7.52.复备教师修正完善,学科主任审核签名。7.5文本形式10分1.整体布局合理,行(字)间距适当。52.刊头要素齐全、规范。2.53.字体、字号统一(除需突出的标题外)。2.5文本内容50分1.完整性。包含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基本流程、整理学案、达标测评等基本版块。202.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学”出发。103.导学性。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法。104.探究性。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增强探究性,杜绝习题化。10运用价值1.符合学习规律和学情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1025分进。2.适用于教学(预习、展示、反馈)全过程,既是学案,也是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