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综合训练1.(2011•泰州)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钾溶液中生成KHCO3,然后利用KHCO3受热易分解产生CO2的性质,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再经化学反应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绿色自由”构想的技术流程如图: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吸收池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O2+K2CO3+H2O=2KHCO3B.分解池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KHCO3K2CO3+CO2↑+H2OC.由分解池分解后所得溶液X可通入吸收池再利用,其主要成分是KHCO3D.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CO2CH4O(甲醇)2.(2011•泰州)已知:①金属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②难溶于水的碱受热分解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和水.A、B、C、D、E、F、G、H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乙、丙是三种金属.其中甲最活泼,乙是红色金属,丙能被磁铁吸引.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E、G的化学式:A,E,G.(2)操作X的名称是.(3)①无色溶液D与蓝色溶液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金属甲与无色液体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基本类型③蓝色沉淀H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无色气体C在点燃或加热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3.(2005•东城区二模)某同学归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如图所示,其中A、B、C、D是四种不同的含铁化合物.1A是铁锈的主要成分,E、F是二种无色溶液.根据以上信息推断:(1)写出E、F中溶质的化学式:E;F.A→D:B→C:4.(2005•北京)有A、B、C、D、E、F六种物质的稀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K2CO3、BaCl2、Ca(NO3)2、NaCl、H2SO4、AgNO3中的某一种溶液.下图为常温时上述溶液两两混合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无明显现象或生成微溶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的空格内用“↓”“↑”“﹣”表示出对应反应的实验现象.(2)F是.5.(2005•北京)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白色粉末(均为纯净物),已知它们可能是硫酸铜、碳酸钙、氯化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某学生的鉴别实验过程记录如下:步骤1:取A、B、C、D四种白色粉末各一药匙,分别放入四支洁净的试管中,各加蒸馏水2mL,振荡后静置.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只有盛放A的试管中液体呈蓝色,其他均呈无色.步骤2:继续向盛放B、C、D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只有D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其他均无明显变化.步骤3:将步骤2盛放B和C的试管中固体滤出后,向滤液中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请根据该学生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1中“四支试管底部均有固体存在”,与该学生预测的“只有一支试管中有固体存在,其他试管中均为澄清溶液”的现象不同,其原因可能是,(2)步骤3中,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3)根据该学生的实验,请选择下列①或②中的一个问题回答:①四种白色粉末均已一一鉴别出来,分别是(写代号及其对应物质的化学式).②四种白色粉末只能部分被鉴别出来,分别是(写代号及其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对尚未鉴别出来的物质,请设计实验进行确定,并填写下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6.(2005•北京)现有Cu、CuO、CuSO4、C、CO、CO2六种物质,它们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上述六种物质中的一种).(1)请利用初中所学知识推断图中Y、Z、W、N分别对应物质的化学式:Y、Z、W、N;(2)写出M→N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X→W的化学方程式.27.(2005•北京)夏天到了,衣服上常会留下难以清洗的汗渍、果汁渍等.现在市场上出售一种“污渍爆炸盐”,宣称“含天然活性氧,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顽固污渍”.小强同学对这种“污渍爆炸盐”的化学成分非常感兴趣,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探究.主要探究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污渍爆炸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2)查阅相关资料资料主要信息如下: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主要洗涤助剂之一.(3)猜想“污渍爆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