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远离误区,走好课改之路VIP免费

远离误区,走好课改之路_第1页
1/3
远离误区,走好课改之路_第2页
2/3
远离误区,走好课改之路_第3页
3/3
远离误区,走好课改之路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第六寨小学梁文革【内容提要】: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本文就如何遵循课改理念,面对课改中的误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反思,并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误区反思对策时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各地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锐意进取,实践探索,使沉闷的语文课堂生动了许多,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但与此同时,一些误区也随之露出端倪,确实不容忽视,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的深思。误区一:冲淡内容,情境流于形式。案例:《鸡毛信》一文的赛教课上,教师在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征后,立即请几名学生分角色情境表演,只见扮演文中日本“小胡子”的同学语气平和再看扮演“歪嘴黑狗”的同学低头思索;而扮演“海娃”的同学则急着为“歪嘴黑狗”提醒台词……反思:新课改提倡教学创设情境,以增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上述案例从表面上看也是在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体验,但从各角色任务的表演来看,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和体验还不够深刻.很显然,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设情境之下的情感体验.真正的情感体验应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把握和内化的基础上.只有学生充分弄清文中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换位,完善认识增强体验。而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刚刚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了人物的特征,便立即让学生表演,显然忽视了学生知识内化、情感换位、不断再认识、再体验的过程;使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难以对接,从而使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对策:开展同时有多人参与的情境活动,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其次,教师还应留给学生自交流、自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其三,这样的交流往往带有很大的创造性,所以不应拘泥于课本内容的交流,同时不少于两组表演,以便让学生在对比中强化体验。误区二:盲目合作,交流貌似神离。案例:这是一节赛教课。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1、3、5、7排向后转,与2、4、6、8排合成小组开始讨论,一时间教室里桌凳的噼里啪啦声,学生讨论的唔哩哇啦声响作一团,课堂上写的、说的、站的、坐的、走的、趴的应有尽有,场面异常热闹……有的小组你说我道,彼此听不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学优生唱起了独角戏,其余同学只是听众而已,不吭不声;有的小组中贪玩的学生恰好抓住这一机会,玩耍起来;有的小组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干着与讨论无关的事情……几分钟后教师征寻答案,举手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旨在促进学生个体主动性的发展。但上述案例中,寥寥无几的高举的手,对这样的合作所达到的实际效果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否定。首先,老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小组中其他成员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互动情况,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自学”和“自议”。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其次,就组织形式来看,也难免有盲目合作之嫌。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应该以个体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以拥有个体理解内化的时间为保证,同时还应建立在学生个体的需要之上。而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展开讨论,未能充分注重每一个个体的主动性,显然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合作只能是低效的。再就新课程理念认为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要有明确的分工,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效沟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但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把1、3、5、7排向后转与2、4、6、8排分别合成小组的组织形式显然过于简单化,未能涉及分工,更未考虑各组学生的实际水平,致使一些优困悬殊的合作组的交流成了个别学生的说教。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远离误区,走好课改之路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