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补学生大课间的美丽1﹒研究目的大课间活动不仅对以教室内文化学习为主的脑力活动是一种调节和放松,还能很好的满足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促使老师和学生在操场上、阳光下锻炼身体,陶冶身心,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能有效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发展。但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是:中学生的课间相当单调乏味:课间玩的项目并不是很多,就是简简单单的做做操,然后就是自由活动,自由活动的时候好像只是极个别的男生的事情,与其他人毫无关系只是静静的等待上课而已。这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势必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正逐步在全国展开,如果能像上好每周两、三节体育教学课那样上好每天一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将不仅有利于确保学生每天达到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形成良好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锻炼的风气。2﹒研究方法21﹒文献研究法查阅了《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有关刊物,收集和参阅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2.2调查问卷法走访调查了本市的26所(重点、普通)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3.结果与分析311﹒﹒安全因素。老师们虽然希望孩子们课间能动起来,撒欢儿地玩一下,但更害怕他们安全方面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所以只好以安全为重,现在有的学校都不允许学生课间使用体育器材了。这个也怕﹑哪个也危险,干脆把他们锁到教室得了!对于家长反映的情况,学校会保证孩子在校期间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到最后学生也哪怕坐着都不愿走动了。312﹒﹒场地狭小。目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人多地方小,活动场地更小。有的学校都不做广播体操。313﹒﹒生活环境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没有可以一起玩的兄弟姐妹,居住环境又使他们玩伴减少,以至于很多中学生不习惯集体性的游戏。也随着玩具的变化:电视、电脑、连环画、汽车模型等代替了以前的铁环、陀螺、橡皮筋、沙包……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他们游戏的方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的集体意识普遍薄弱,很少有一堆孩子自发地一起玩耍。并且同学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协作,集体荣誉感差。即使一根跳绳,也有同学不愿与别人共同使用。314﹒﹒课业负担过重。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喊减负,但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却在不断加重,除了学校的课业任务,很多同学还要应付家长一手操办的各种辅导班、竞赛、考级等,课余时间都被安排了,玩的时间很少。32﹒活动少了“小博士、小胖子、豆芽菜”多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目前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442﹒%的中小学生课间活动不足。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而出现的“重智轻体”现象,导致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小胖子”、“豆牙菜”的小孩大有人在,眼睛近视者更是不计其数,高血压等病症也过早地“缠”住中小学生,连大学军训中“倒”下成了习以为常之事。试想,这些如此多过早的“不该有”,又怎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呢?虽说近几年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对家长、对孩子、对老师而言,全面发展的观念渐入人心,但都局限于表面,还有些人片面地把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因此,诸如音乐、舞蹈、绘画之类的培训班可谓多如牛毛,相反,针对学生的体育健身班又是寥寥无几。下表是2005年对我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13977名7~22岁学生进行营养状况统计分析。资料表明:素质指标发育水平降多升少,总体下滑,体质偏弱。资料显示: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状况如下:营养状况年份营养不良超重肥胖20053.28%8.86%3.91%19957.17%19912.71%小学生(7~12岁)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52%,9.61%和4.40%,中学生(13~18岁)为3.63%,8.08%和3.93%,大学生(19~22岁)为4.84%,9.16%和1.93%。营养状况年龄段营养不良超重肥胖7~12岁2.52%9.61%4.40%13~18岁3.63%8.08%3.93%19~22岁4.84%9.16%1.93%结论:我省学生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应加强学校、家庭健康教育和体育课的质量的同时特别要提高学生课间活动的效率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33﹒课间适时的活动,不仅是人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对于课间十分钟应如何活动?学校必须把课间操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把课间操的生理效应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