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篇目二拟行路难(其四)一、字音认读1.拟.行路难()2.酌.酒()3.踯躅..()4.金樽.()5.珍馐.()6.投箸.()7.鲍照()8.歧.路()9.济.沧海()nǐzhuózhízhúzūnxiūzhùBàoqíjì二、词语积累1.泻.水置平地泻:2.各自.东西南北流自:3.人生亦有命.命:4.安.能行叹复坐愁安:5.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6.吞声踯躅..不敢言踯躅:倾,倒向命运,命数怎么停止徘徊不前三、佳句诵读1.,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3.酌酒以自宽,。4.心非木石岂无感?。泻水置平地安能行叹复坐愁举杯断绝歌路难吞声踯躅不敢言说作者(一)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鲍照一生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是传诵名篇。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影响较大。(二)作品: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赋代表作《芜城赋》,文代表作《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著有《鲍参军集》十卷。(三)评价:南朝宋文学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寻背景鲍照生活在一个讲求门第出身的时代。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故其作《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链常识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即仿古调为新词,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道理?提示: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蕴含了像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道理。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提示:“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的愤怒的控诉。3.第五、六句刻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请简要分析。提示: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程度。4.第七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心非木石”应该有感,作者的感想是什么?这种感想却又“不敢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诗人的感想是抗争。“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拟行路难(其六)[南朝宋]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1.联系鲍照出身“孤门细族”的身世和下面的诗句看,作者“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