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设立五百人会议C.实行“公职津贴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2.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A)。A.废除奴隶制B.实行财产等级制C.创立四百人会议D.组建陪审法庭3.《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C)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4.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A)A.单一改革B.战争统一C.社会革命D.民族独立5.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B)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6.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军“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最高是二十等爵“彻侯”,有封地并可征收租税。这一规定使秦国(B)。①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②军功地主大量涌现③宗室贵族势力加强④统治基础得以扩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A)A.均田制的推行B.民族融合的加深C.中央集权的加强D.社会风俗的变化8.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D)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9.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A)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10.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B)A.教随国定B.信仰自由C.信仰得救D.因信称义11.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D)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游牧民族农业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2.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D)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②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③重视发展教育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3.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A)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14.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B)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C.废藩置县,建立近代统一国家,形成统一市场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