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背景:科举制创立前,做官必须同时具备:1.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没资格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官职2.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朝廷无实权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民谚二、科举制的诞生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完善潮州牌坊街之林大钦状元坊有一种广东小吃,用猪瘦肉丸、猪肝片、猪粉肠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鲜明,糜水交融,味鲜香厚。它叫及第粥。•在科举制考试的年代,一位考生在试卷中把“昧昧我思之”,错写成“妹妹我思之”,主考官阅卷,提笔写下评语“哥哥你错了”。成为一时笑谈。•李鸿章的一远亲参加考试,无奈腹中点无墨水,希望考官给予照顾,便在试卷上写“我是李中堂的亲妻(戚)”。考官阅卷写下“你是李中堂的亲妻,我不敢娶(取)。”据史料记载:隋朝建立后,仍沿用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但第二年隋文帝就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呢?(背景)自主探究(提示:可结合课本17页第一段)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进士科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也分三场考试。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口试,第三场为时务策。进士、明经通过上述三场考试,即可以“及第”,也即考中,从此便可进入仕途。进士及第称“登龙门”,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除进士、明经科外,唐朝科举尚有明法、明字、明算、三史科、开元礼科等,分别考试法律、文字、数学、历史、礼制等。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秀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生员,俗称秀才)童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进士,第一名称“状元”)殿试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的书生,你必须通过哪些努力才能考取状元?武则天创殿试、武举阶段皇帝对科举制的贡献创立完善分科考试隋炀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扩大国学规模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开创殿试、武举私塾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材料二:光耀千古的诗坛请列举材料中诗人的名诗佳作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材料三:进士崔致远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新罗著名文学家崔致远,就是唐朝时新罗在长安中进士的佼佼者。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