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色彩教学的实施大庆兰德学校董庆生学生普遍愿意用笔临摹,虽然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很少有学生对画面色彩进行临摹。很多学生画线描稿很精细认真,很好看,但很少有愿意涂上颜色的,用学生的话说:“一涂上颜色就不好看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涂色彩的随意性在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实施教学的主要措施。低年级对绘画的对与错很在意。因为年龄的原因以及长辈常常以告诫的方式教育子女,所以上颜色时学生常常问老师的问题就是:“怎样图颜色,上什么颜色呢,涂哪个颜色好看”等等问题。打破学生的拘束就是:“你随意上,喜欢什么颜色就上什么颜色”,还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上,就不断展示其他学生的“涂鸦”作品。鼓励他们大胆进行“色彩游戏”。理论上这一时期学生在体验阶段,没有形成审美标准。在美术课上大胆做“实验”,不断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初步审美意识,画得多了,体验深刻了,自然就明白了“什么是美”,“什么颜色涂上去好看”。美的标准就在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很多抽象画家就是返回这一阶段去探索抽象的美。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多了,就成了路。同理,画得多了颜色上得多了,自然就形成自己的喜好。色彩的魅力表现出一种偏爱,色彩画里没有主色调则显得零乱。具体实施教学时有些学生出于“节俭”的习惯,不舍得用色彩笔,有些则是父母的原因,使孩子失去了涂画颜色的机会,失去了宝贵的体验,失去了美术绘画这项能力的培养。很遗憾,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老师弥补这种缺憾的方法是:“让学生合作。”合作使人有了分享的快乐,有了弥补自身缺憾的机会。我们从合作中能使学生得到很多学习色彩以外的好处:“互相帮助,学习人际交往,锻炼口才,等等。合作交流使色彩真正流动起来,一起涂一幅画的颜色,使色彩有了比较。除了涂色练习,还有其它多种色彩介质,如各种颜色的彩纸、彩泥等。共同完成一个色彩作品,谁不会感受到快乐呢?色彩有地域特色或者偏好。中国人对色彩的理解因中国特色而有别于其他国家。中国学生更喜爱纯色、平面的大块色,颜色对比富于装饰性,缺乏立体块面的理解,不重视光影的作用。有的学生色彩素雅,有的学生色彩奔放。教师只是旁观者,欣赏每个学生身上”色彩“的影子才是重要的。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开始知道了很多色彩知识,体会到对比的重要,色调倾向只是个人的喜好而已。绘画倾向于细致工笔和游戏趣味两种。游戏趣味也就是所说的“写意”。工笔的绘画很细致,学生反复修改仔细描绘临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例和对比意识,写意绘画锻炼学生大胆创造,描绘形象时任意修改,去抓住主要特征,重视整体形象的表现。中国学生对体块理解弱些,更喜欢描绘精细的线条,涂色时也更愿意用彩笔描线,而不是涂色块。在画完精细的形象后,无法联想色彩的变化,就感到无从入手,或上完颜色后觉得色块影响了精细的形象,色破了线而整体感觉就“不好看”了。这就是开头所说的学生的困惑。色彩不是越多越好。色彩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它就缤纷绚丽,处在错误的位置是,它就是一块脏了的污点。鼓励学生,摆正自己的心态,分块分部去处理色彩,整体观察色彩。色彩的搭配需要具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色彩常识,缺乏实践经验,多学多练,再加上合作交流,完成一幅复杂的色彩画不会太难。色彩教学在小学阶段不是太难而是太少了。色彩知识是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许多学生在具备了初步的色彩知识后,涂颜色不再有畏难心理,也不会涂完颜色觉得“不好看”了。学生的作品就象幸福美丽的生活一样变得绚丽多姿、丰富美丽,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于纯真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