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扛衡•范进得到了,但他也失去了,甚至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他失去了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东西,你觉得范进失去了哪些?他的这种付出值吗?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秀才:生员肄业后称为秀才。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通过考查经学知识和文字水平来测验智能的文体。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设置在出榜那日让范进抱鸡去集市上买这个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