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反馈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研究往往聚焦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上,而忽视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反馈,很多现象令人担忧。现就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反馈策略的现状和改进作些探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用“成功感”和“善意期待”进行反馈评价,激励学生参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教案和教材内容,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维成果,缺乏热情和鼓励。因此.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要重视反馈矫正中的情感把握。善意期望和热情激励是取得良好反馈效果的保证。在充满热情鼓励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将乐于反馈表露学情,乐于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乐趣。教师的热情鼓励将使学生树立自信,学会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四(1)班担任课题的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补充的阅读材料,该生读到“十四亿株”时,突然卡壳而无法继续读下去,面红耳赤地站在座位上。同桌告诉老师:“她结巴。”老师却平静地微笑着对她说:“课文中有拗口的地方这很正常,来,我们一起来读!”在老师热情鼓励、带读下,一遍,二遍……只听该生越读越流利,声音越来越响亮。(二)强调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发展。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普遍存在下意识地喜欢提问优生的情况,与教师交谈究其原因,回答是:一没有意识到自己总在提问优生;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学生答不出,就得赶紧另找会的学生完成;三忽视了视觉盲区,座位在教室最边上和最后的学生很少能被提问到(见表1)。这些原因直接造成学生的学习情感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低落。(三)把学习考的空间。课堂上,教师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方案,而是以教参上的一大堆的问题和知识点为内容进行灌输,过于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忽视学生丰富的情感积累,最终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讨论交流的时间,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思考空间和体验。《鸟的天堂》一课,教师问“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是多样的:“榕树大”、“鸟多”、“榕树枝繁叶茂”、“河面很平静”……结果教师一锤定音:“你们都回答了,但都不够完整。”课后问该教师为什么这样说,原来因为教师心里的最佳答案是:“大榕树长得枝繁叶茂,上面的鸟非常多。”,并计划好就此回答引入文章第一段的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研读、思考的空间。斯霞老师曾说:“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创造始于问题,如果课堂上学生没有一个问题,恐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学生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就是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参与质疑问难设契机、“开绿灯”。(四)切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重视个体差异,随机调控教学进程。原有教学反馈缺乏灵活机动的个体差异性,标准化的唯一答案使得反馈如同请君入瓮,设陷阱诱导学生往里跳,致使学生只能揣摩、迎合教师的意图去回答问题,被迫放弃自己的思考、疑问,缩减学习的空间和乐趣。例如《颐和园》一文中“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教师问:“‘滑过’”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呢?”学生说:“可以用‘划过’代替。”教师又问:“你们看这两个词哪个更好一些呀?”学生异口同声:“‘滑过’更好一些!”学生那刚被激起的一点点超越标准的火花就这样平息下去了。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用平等的态度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运用他们喜欢的表现方式,切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这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案。教案是死的,但教学是活的。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学生大多没去过长江三峡,纷纷提出有关三峡问题:“三峡的景色是怎样的?”“那里真的有猿猴吗?”“不是写‘两岸猿声啼不住’吗?肯定有猿猴,但那猿猴为什么啼不住呢?”……此时,教师如果再继续分析诗意显然是勉强的,学生必然无法集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