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摘要: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人渔。关键词:问题意识创设环境授之方法知识面广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李政道教授也曾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批评争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对返乡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学习十分有帮助。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因此,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如何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经过研究,我发现其实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师如何引导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一、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提问机会,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问题意识,让学生的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平时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1、加强师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协作意识,才能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2、引导观察,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3、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思考方法。二、创设环境,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心理安全感,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一)、首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由于有心里顾虑。许多学生担心:我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会讥笑吗?我的问题如果连老师都答不出来,出了老师的“洋相”,让老师下不了“台”,老师会批评我吗?我的问题会不会打乱老师的思路遭到老师的责怪?这些心理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最终学生也无疑可问了。所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得人格。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不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坚决反对斥责、讥讽学生,决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增进与学生的情感和友谊。教师要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