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现想象力。过程与方法搜集5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教学方法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根据本课标题,大家都十分清楚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的: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要求全班朗读课文内容提示,明确问题: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2、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3、目前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的哪个朝代?进行新课一、甲骨文请一学生朗读第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一,明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解释“可考”,可资考证、研究、证明,即从商朝起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凭借文字资料来考证研究了。全班朗读文字资料“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上古之书,我国古代较为著名的古书之一,这条资料告诉我们,商朝就有书册了,有书册就必定有文字,文字就是甲骨文,书册就是龟甲、兽骨,读照片“龟甲刻辞”“牛骨刻辞”,这就应该是《尚书》所指的书册,而这些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教师提出问题:有一片没有刻上文字的龟甲,如果我们在上面刻上文字,这种文字就是甲骨文吗?学生思考表达意见,明确: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才是甲骨文。提问:商朝时人们为何要把文字刻在龟甲上、兽骨上?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师明确: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贵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就是预测凶吉,其方法是在龟甲或兽骨上钻眼、火烤,凭借裂后的裂纹形态走势预测凶吉,并将预测结果刻在上面,以期以后验证,因此,我们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甲骨文就是商朝人占卜的记录,故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提问: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怎样理解?我们已经知道,甲骨文是一种古文字,但又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因为它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专门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早就指出,甲骨文又具备了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形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都是用这六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而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这六种方法,所以我们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又因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许多就是由甲骨文发展变化流传而来的,所以我们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在书上勾画出五个甲骨文,你能归纳出这五个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吗?明确:象形师说明:(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具备六书)(2)甲骨文基本上是种象形文字(3)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墟。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一八九九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