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探究型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本案目的本案通过引导学生对惯性现象进行逐层深入的探究,启发学生对未知的猜测和对已知的质疑,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探究和探究方法两个方面得到提高。二、概念认识本节惯性概念比较抽象不利学生的理解。教师怎样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联系起来,建立思维桥梁是教学的关键。而教师把握住概念的基本属性,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基础,这样才能调节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教学案例1.课堂教学片断一通过采用动画,刘翔奥运夺冠中的镜头和惯性小球的演示,提出问题:为什么刘翔撞线后还要继续前进?而小球仍然在原处没有跟薄板一起飞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当我们学习“惯性”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引入新课。2.课堂教学片断二演示课前准备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所观察到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到活动卡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1):学生做抽笔帽下纸条实验:当用铅笔猛击纸条时,纸条离开桌面,而钢笔帽依然竖在桌上未倒。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师生共同:(归纳)原来静止的物体钢笔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的性质,人们叫它惯性。实验(2)把玻璃板固定在小车上,在玻璃板上放一瓶墨水瓶,当墨水瓶随小车一起运动后,小车突然停止,墨水瓶仍向前运动。实验(3):把玻璃球放在书本上,随书一起运动,当书突然停止时,玻璃球继续向前滚动。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师生共同:(归纳)这是因为运动的物体玻璃球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人们也叫它惯性。总结:把以上两种情况综合得出:物理学中把物体都具有一种维持它原先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3.课堂教学片判断三提问:惯性是一种性质,还是力?组织学生讨论。(1)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物体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是物体自身的一种性质。提问:物体静止时有惯性吗?运动时有惯性吗?组织学生讨论。(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有无与物体受力情况无关。提问:速度大小影响惯性的大小吗?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实验。学生错误认为速度是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速度大的,惯性大。教师可举例反驳速度为零的物体就应该没有惯性。那么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实验4)将两只小桶分别用绳吊起,其中一只是空的,另一只装满砂。用手轻推小桶,哪一只较难摆动起来?当它们摆动后,用手轻挡小桶,哪一只较容易停下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否判断出哪只小桶的惯性大?初步判断惯性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再举两例证实你的回答。学生描述现象,讨论惯性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举例说明。如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前就已发现了前方的冰山而紧急改变航向。但由于船身巨大的惯性,船体难以大幅度改变航向,船身一侧还是与冰山发生了相撞,结果撞出了大洞而沉没。(3)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大。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4)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至此,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设计借惯性的探究作为载体,使学生初步接触体验到对惯性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了的科学能力。学习物理学的目的在于应用,以平时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跳远”和“抛物体”为例介绍惯性的应用,促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课件动态演示“惯性男子”,请同学从惯性角度对此分析,来增强学生利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请同学们回顾对刘翔奥运夺冠中镜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四、反思1、为了使学生熟悉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设计时,以引导学生沿着“(提出课题:惯性)——(提出猜想:惯性是什么)——(验证:惯性是物体的属性)——(质疑并探究得到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