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根据九年级教材的编写特点,电学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大,探究实验较多,所以实验探究课教学采取“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探究式的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针对研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由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或概念,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探究式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1、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按照布鲁纳学习的内部动机理论,主张学习者抱有的内部动机才是形成学习的真正动力。所谓内部动机,是想要在学习本身中发现学习的源泉和报偿。以内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者,不要求任何别的外部报偿。他所要求的报偿就是对于该活动的出色的结果的满足感,或是对于活动过程本身的喜悦。例如,想练就高超的球艺,想掌握出色的画技,想巧解数学难题,想非凡地解决问题,想展开探究活动等都是受这种内部动机的驱使,才使学习得以形成的。因此,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部动机。一般的方法有:(1)利用惊奇,(2)激发疑惑,(3)设计困境,(4)揭示矛盾等。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利用惊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部动机。我用一个500ml的烧杯,放入水和红色小金鱼(学生看到活泼可爱的金鱼已很兴奋),当我提出有什么办法使杯子倒放,而鱼、水不掉下来时,学生思维相当活跃,想了许多办法,如利用大气压力——加一塑料片盖,然后倒过来;或让其凝固;或将其拿到外太空(失重)¼…,我充分肯定了同学的各种设计方案,进而提出没有塑料片,且就在讲台上,怎么做?当我像杂技演员那样表演了让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在到达最高点,开口朝下,而鱼安然无恙时,学生既惊叹又兴奋。随即我提出了研究课题:“向心力极其大小的探究”。师生共同进入探索的王国。2.设置探究疑点,指导探究方向通过设疑,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引起对问题的讨论和争辩。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树立假设和猜想的阶段,主要是靠直觉思维的作用。它具体表现为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创造发明中独特的思维品质。安培从电流磁效应现象直觉到磁的成因应是电流,提出分子电流的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法拉第由电能产生磁的现象,根据直觉提出了磁也能产生电的假说,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更是一个具有极强直觉能力的科学大师,他在26岁到37岁时分别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并不是在已有的理论体系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靠他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研究的课题作出大胆的有根据的猜想和假设,而不必去追究推测的理由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时假设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要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去认识。如研究串联电路各处电流强度关系时,有的学生提出“靠近电源的用电器电流强调大,远离电源的用电器电流强调小”的猜想,只有当学生做完实验,自己修正了错误的认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真正知识。整个探究过程,学生学会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了直觉思维。3.引导探究,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探究学习中,师生关系是协作关系。教师提供各种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作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并帮助学生发现其错误,提供有关他的失败的信息,并及时修正其探究的过程,减少迷乱。这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探究过程应具备有:1)一丝不苟的态度──正确操作、读数,这是保证探究结果的前提。2)科学性──采用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等方法。3)求实性──尊重实验结果。如在“探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