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说教材:角的度量这节课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以后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二、说学情: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中通过直观的描述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又通过系统的学习知道了角有大小,那么角究竟有多大也是学生急于想解决的问题。我想:他们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很快学会用使用量角器。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标的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量角。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四、说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时,如何确保量角器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五、说教法和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通过观察法、演示法教会学生角的度量方法。学生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实践突破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1能力。六、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同桌两人每人画一个角,再说说谁画的大?当两人争论不休时,我说:角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量角器进行测量的,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认识测量工具——量角器: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角的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接着让学生把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对照,这样学生在二者的比对中认识了量角器。在这个环节我利用农远资源将量角器直观的演示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搭建探究创新的舞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正确量角:在量角时我也是充分利用农远资源通过大屏幕演示正确的量角方法: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所指向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学生掌握方法后,我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量角时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合作交流。这时我主要考虑到学具量角器太小,教具量角器是木制的不透明,无法让每个学生看清。因此我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进行演示量角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掌握角的度量方法,我利用课件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量角的原理,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更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强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这时的重点就是找好角的开口方向,对准顶点和边,以便于能更好、更准确的量角。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我利用课件演示“两个不同角的动态比较”和“角的两边是能无限长的”从而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形象地演示,给学生展开了无限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三)拓展延伸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2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结构:1、由学生独立量角,再集体校对。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2、从图上先估计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再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所得的结果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3、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打开后再沿一条对角线对折,再打开后你能找到哪些角?4、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下面度数的角。5、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你能发现什么?结论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中,对顶角相等;同一条直线上角的度数和是180°。这样设计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