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4年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法律滞后性及对策VIP免费

2024年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法律滞后性及对策_第1页
1/2
2024年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法律滞后性及对策_第2页
2/2
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法律滞后性及对策20XX年11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XX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XX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随着户籍制度和城镇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人口往城镇迁移成为市民是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和潮流。但在市民化的进程中,相关的法制建设与市民化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出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与滞后,阻碍了城镇化和市民化的发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因此制定、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法律滞后性的主要表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2亿多进城农村转移人员,一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将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城镇化水平将加快推进,到203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跃居世界第一,到20XX年将有1亿左右的农业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农业人口市民化不仅对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政治角度讲,它也是解决阶级分化的有效途径。但在农业人口转移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立法进度滞后于政策出台,执法水平滞后于现实发展的要求,法律效果滞后于群众的期盼,整体法制环境的滞后导致一部分农业人口进城热情不高,一些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快。为确保农业人口“出得来,进得去,留得住”,必须对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相关法律的缺失与不足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一)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基础性立法不完善。户口管理法规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我国法律调整的基本对象为公民,宪法、国籍法、居民身份证法对“公民”概念均有表述,公民的概念是基于国籍,国籍的概念是基于父母国籍和出生地、居住地①,我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居民”是指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从法条和字第1页共2页义上理解,以及从现实操作层面考虑,“公民”的身份最终是基于“居民”身份,直观一点讲,“中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资格的人。在我国的人口管理中,居民身份证件办理的前提是具有户口,户口是居民身份最基本的属性,但我国目前没有出台一部权威的《户籍管理法》,户口管理依据的是1958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出台的《常住户口登记管理办法》。立法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导致农业人口在大规模转移过程中,从出生登记、迁入迁出,到死亡注销的动态管控难以到位。如在hn省XX县区调查统计,20XX年至20XX年,该县共有1204人未及时登记户口,有2700人未及时进行死亡注销,同时还有大量无户口人员存在,即“黑市”户口,全国这种普遍客观现象的存在就给国家安全、社会管理带来严重隐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hn省人民政府颁布了《hn省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和服务规定》,实行户口管理一元化,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作为基本条件进行人口管理,从一定程度弥补了立法方面的不足,但行政法规难以取代法律规范性、普遍性、强制性特征所独有的地位,也难以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效果。(二)农业人口转移过程中存在政策、法规相互之间的失调。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但农业人口往城镇转移的速度并没有加快,除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外,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在很多群众心目中,农村户口的含金量比城镇户口要更足。如XX县区总人口为45.6万,去年以来,共有281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共有470第2页共2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4年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法律滞后性及对策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