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左传》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2、解释重点字词,理解文义。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4、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________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_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编年体左丘明《公羊传》和《毂(ɡū)梁传》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争相赶回齐国。鲁国支持公子纠主国,鲁庄公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回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鲁军战败,又被逼杀掉了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本文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师范读。2、生模仿读。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肉食者鄙,未能远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夸大,虚报)(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信用,信服)(赐福、保佑)(动词,击鼓)(战胜)(倒下)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今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可以凭表示可能,许可参与隔开,不连接案件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的不同意思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既克,公问其故民弗从也从战则请从既克,公问其故其吾视其辙乱其乡人曰(所以)(缘故,原因)(听从,服从)(跟随,跟从)(这样,如此)(他们的,指齐军的)(他的,指曹刿的)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何以战?译句:必以分人。译句:战于长勺。译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句:凭什么去作战?一定要把它们分给别人。在长勺作战。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泄尽了。文章重在“论”还是重在“战”?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其详略如何?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争过程)战后总结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详)(略)(详)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他为什么要“请见”?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针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广大人民〈肯定〉。)曹刿为什么要肯定第三个条件?这说明战前的政治准备是▁▁▁▁。因为在曹刿看来,鲁庄公能秉公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就能得到民心,这样去作战就有了胜利的可能。取信于民鼓鼓驰驰未可可矣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善于把握时机战时指挥:战后总结(取胜原因)抓住利于开始反攻时机抓住利于开始追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辙乱旗靡之时由以上情节可知,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这具体体现为曹刿的“三知”,你知道哪“三知”吗?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远谋:文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形象——鲁庄公,又是怎样一个国君?文中哪一个字大致能概括其特点?这可以表现在他的三个“不知”上,你能说出是哪三个“不知”吗?一不知:战前不知真正凭何而战;二不知:战时不知进军、追击最佳时机;三不知:战后不知克敌制胜原因。“鄙”的表现:你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吗?鲁庄公又是一个怎样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