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题解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解题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读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带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主要字、词、句的意思、特点,给下列黑体字注音。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hōng)(róng)(jù)(shēng)(yǔn)(biǎn)(xiǎng)(sàng)(zhǎng)(xǐng)(hù)(mò)(xǐng)(nú)翻译课文1—3段•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得以怀着悲哀表达诚意,派遣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远:在远方,形作状)•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兄嫂。(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中年兄殁(于)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于)河阳。•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中年:在中年,名作状)•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我十九岁那年,刚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我到宣州去看你。•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