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朱熹思想【摘要】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不等于说它在当代就失去了使用价值。文章以《朱文公政训》为例,从平易近民、为政之本,忠于职守、勤政敬业,秉公去私、勇于任事,求真务实、严信执法等几个方面梳理了朱熹的行政理论思想,以期对当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朱熹行政伦理平易近民严信执法自国家产生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注重对行政伦理—官德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官箴书。本文就以《朱文公政训》为例,对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和实践进行梳理,以期对当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平易近民,为政之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是古代君主立国安邦的根本。《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公就认为周文王之所以能建立周的基业,关键在于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必须“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①同时这也是各级官吏应当具备的基本的行政伦理道德。朱熹对此非常重视,“为守令第一是民事为重,其次则便是军政。”②“平易近民,为政之本”。③既然以民事为重,首先应当爱民,爱民就应当有一颗为民之心,民众就会为之感动,“因论郡县政治之乖曰:民虽众,毕竟只是一个心,甚易感也。”④关心民众的疾苦,为民兴利除害,“而不能为斯民除害去恶,岂不诚可罪耶。某尝谓今之世姑息不得,直须与他理会,庶几善弱可得存立”⑤。对于民事要“事如大小,为之必成;害无大小,除之必去”。⑥爱民重民、关心民众疾苦必然通过具体的事项反映出来,在传统社会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具体到民政事务可概括为:省赋税,兴水利,善赈济等措施。朱熹在这几方面都有所关注:第1页共5页其一,在赋税方面,他指出“今之赋轻处更不可重,只重处减似那轻处可矣。”⑦在与杨通老论及纳米事时,朱熹认为“今日有一件事最不好:州县多取于民,监司知之当禁止,却要分一分,此是何义理。”⑧其二,在兴修水利方面,主要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的发生,占据主动的地位。“平居须是修陂塘始得。到得旱了,赈济委无良策,然下手得早,亦得便宜。”⑨“赈济无奇策,不如讲水利,到赈济时成甚事。”⑩其三,在赈济方面,朱熹主张赈灾济民之事应当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准备,如朱熹在南康时,“才见旱,便刬刷钱物,库中得三万来贯,准拟籴米,添支官兵,却去上供钱内借三万贯籴米,赈籴早时籴,得却籴钱还官中解发,是以不阙事”。与救灾相关之米粮之处理,地方官尤需费心,应适当处理籴米粜米之事。赋税的征收、水利的兴修、赈济得当关系到民众切身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秩序的稳定甚至生死存亡,因此作为行政伦理的第一项伦理就应当是重视民生,平易近民。忠于职守,勤政敬业“忠于职守,勤政敬业”是古代统治者和士大夫大力提倡的官员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也是实现民为政本的基本途径。早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就“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勤于政事,不敢有丝毫懈怠。朱熹批判了南宋当时士大夫得过且过,苟且推托的陋习:“惟以苟且逐旋,挨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十分理会事,且凭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经挫抑,却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刓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当官者,大小上下以不见吏民、不治事为得策。”并且发出了“风俗如此,可畏可畏”的感叹。随后指出人之仕宦要尽心尽职,忠于职守,就必须心存“先其事而后其食底心。”不仅如此朱熹还具体提出了忠于职守,勤政敬业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应当有尽职之心,“心在此应事,不可谓之出在外。”“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古人立事,亦硬著做,以死继之而已。”其次做事应当讲求方法,“凡事自有恰好处”。主要有,其一,凡事应当格式分明,“做官须立纲纪,纲纪既立,都自无事”。“每点追税,必先第2页共5页期晓示。”其二,各种事项要分簿登录,分橱收藏,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解决而不拖延。“公等他日仕宦,不问官大小,每日词状须置一簿,穿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