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炼字·《考试说明》涉及古代诗歌鉴赏的内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级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炼字题中重要的几类词;•2、了解并掌握炼字题的命题角度及答题技巧。板块一高考热点•炼字的基本内容:•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一、炼动词•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拟人化静为动化动为静二、炼形容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强诗词的感染力,表现力炼形容词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具有双关意义的形容词在写景诗中,可以写景也可以体现人物情感。炼形容词•特别注意: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强诗词的感染力、表现力。具有双关意义的形容词:在写景诗中,可以写景也可以体现人物情感。•形容词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动词三、特殊词1、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拟声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表颜色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板块二炼字题的命题方式•1、诗中的某个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们称道,你认为他好在哪?(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赏析)•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一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答题步骤:析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述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炼字题如何解答?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送行人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一个“看”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泊船瓜洲泊船瓜洲王安石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春风又绿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诗中“对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的“绿绿”字,”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绿活用为动词,是“使……变绿”的意思。这使很抽象的色彩顿时化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析字义)“绿”字表现了在春风吹拂下,江南大地的野草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仿佛春风一过,江南大地便万物复苏一般。(绘景象)“绿”字更好地写出江南春天时节家乡的美丽景色,是人借以此景表达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表情感)2006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①李商隐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敌素秋②。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注]①]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代称。这首诗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参考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