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本文是肇中先生在1991年来到中国时在中国科学院所作报告的一部分。应应应应有有有有精精精精神神神神听读课文,思考: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的?(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论点:作者对作者对所所论述问题论述问题((论论题)题)的的见解见解和和主张主张。。论题:论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判断下列短语或句子能否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说“勤”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要拒绝句号。生活需要赞美”否。论题不是论点否。论点不能用疑问句表示否。论点不能只用否定句表示否。论点不用比喻句表示否。论点不用比喻句表示是。论点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是。论点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精神?《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推究。致:获得。意谓推究事物的原理,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就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1.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2.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3、分析3、分析今天的一今天的一些中国读书人些中国读书人不重视格物致知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偏重理论轻视实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例子举研究竹子的例子举我个人的经验(正面举例)举中国学生的事例(反面举例)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2、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2、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要自己有判断力。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3、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3、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请判断下列哪些名言符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刘向)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刘向)•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司马光)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司马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说说说说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小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李政道(HenryLee,1926-),男,1926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