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爱莲说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画面美。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语言美。情感美。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呢?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色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修辞手法:比喻——(明喻、博喻)排比拟人通感(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呢?(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儿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明珠——星星——美人——晶莹剔透、纤尘不染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纤尘不染、冰清玉洁(3)“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3)“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写景技巧:比喻、拟人、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作者是通过哪些东西来描写月色的?(1)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