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先从“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写起,细数云的万千形态意在告诉读者,云的形态是和天气有紧密联系的。“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起承接作用的。顺理成章,三段和四段的文字当然水到渠成,一气呵成。第五段有一句话至关重要。“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一个“还”字暗含玄机,不就说明前面的文字讲的是可以根据云的变化,推测天气情况吗!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为什么先讲云,后讲光彩呢?这就恰恰体现了文章的逻辑思维。因为光彩是和云的形状紧紧联系的。不同形状的云,不同的光彩,告诉我们天气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导入新课•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漂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一种双关,其中的一方面就说到天上的景象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云和天气的关系的文章──《看云识天气》。•1、齐读课文。•2、默读课文,把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3、其中,第二部分又可以怎么分?•(可以分为二部分,一、(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二、(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4、同学们现在分小组合作制定表格,列出云的形态、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各类说明方法:•⑴打比方:•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⑵分类别:•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⑶作比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说明语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往往”、“常常”都是对薄云和厚运带来的天气情况出现的几率的限制,既说明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又不排除有时会出现特殊的例外,这样说明更准确。)•总结、扩展•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