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弓中心校概况阿弓中心校位于织金县城的西南面,距县城54公里。学校创建于民国时期,阿弓镇隶属三塘区少普乡管辖,最初,阿弓的教育均为私塾。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县政府在阿弓创建了第一所公立小学,始称“国民第二中心小学”。(第一中心小学设在少普化董)。初建时仅有3个班,每班约20人,校舍是用高姓所修的一座庙宇——文昌阁及几间瓦房,条件十分简陋。在此就读的多是当地家庭富裕或邻县的一些亲戚的子女。学校实行六年制,开设:国语、算数、公民、历史、地理等课程。到解放时共培养了九届毕业生约200人。当时的教师报酬由县政府供给,主要是大米为主,每月给予适当的菜钱。但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相当一部分没有落实到教师手中。连大米都要到百里外的牛场,猫场或以那等地去领取,况且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一些教师也只好放弃了这份报酬了。以致教师的生活十分清贫。1950年元月,织金解放。3月土匪叛乱,学校暂时停办。1951年复课,同年秋开办了初级小学,仅有教师3人,学生约100人。1958年办起了初中班(属中心完小管理)。在此就读的均为全区内的工农子弟,学生70余人,教职工6人,修建了一间瓦房为校舍。由于当时的教育出于开始阶段,学生的年龄平均在14岁以上,相对来说,他们接受知识较快。1959年——1961年,国家遭受三年的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很多学生因此而辍学,为了支援农业生产,14岁以上的学生均下放回家参加劳动,初中班被迫停办。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开始好转,教育也跟着兴旺起来,全区已有阿弓、白泥、少普、吹聋、普戛等几所完小。1964年,各大队均办起了初级民办小学。吸收了大量的适龄儿童入学,农村教育掀起了高潮。1966年,阿弓镇教育规模有所扩大,学生增至2000余人,除了在阿弓,吹聋两所完小办起了戴帽初中班外,还在阿弓小学办过一个高中班,送走了一届高中毕业生。各民办学校也在不断扩大,名办学校的教师,都是解放初从各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不辞劳苦,任劳任怨,享受着与生产队同等劳动力一样的公分报酬或粮食待遇,默默无闻地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转为公办教师,有的已经退休。“文革”时期的阿弓教育只是一个量的发展,而没有质的进步。1984年,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办学规模逐渐扩大,阿弓中学从小学戴帽初中班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初级中学,其它所属各小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1984年至1991年来,阿弓中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因此慕名前来阿弓中学就读的外地学生人数不少。1992年“撤、并、建”后,在阿弓中学工作的一些能力较强的教师分流到其他乡镇,阿弓中学的教学质量呈现下滑的现象。“撤、并、建”后,由于体制的改革,学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阿弓的教育开始有了新的起色。1998年开始启动“两基”工程,2002年和2004年分别顺利通过省、地、县各级的政府的“普六”和“普九”验收。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除了国家的大力投入外,还争取到李嘉诚教育基金会的援助,除了配置阿弓中学两个微机室所需的教学设备外,多数村级学校还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为阿弓镇教育的“普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我校校园占地面积为24000多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楼一栋1350平方米,综合楼一栋630平方米,办公楼一栋417平方米,学生微机室3个,多媒体教室3个,实验室2个,图书室1个,正在修建的中心幼儿园一栋。目前在校学生1000多人,开设六个年级十八个教学班,另设三个学前班,共200多人。在校教职工有49人,学校已经启动了学生的营养午餐,虽然没有食堂,但是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克服了诸多困难,使学生营养午餐得以正常进行。在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校校园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让社会信任、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为目标,本着“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出发,积极参与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学校各年级学生在期末文化素质检测中均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学生每年都积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