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植物学(Botany)植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编写者:王俊、章英才、郑国琦等本大纲是植物学研究室根据《植物学》教材,2009年度的教学计划规定,作为基础课的植物学总授课时数为127学时等要求而编写的。为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应对教材有所取舍,在课堂上讲授最基本的植物学知识,结合学生自学,促进学生主动去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本大纲是在过去植物学教研室编订的五份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的,新的教学大纲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一、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植物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由种子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包括孢子植物分类和种子植物分类)两大部分组成。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这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孢子植物分类学、种子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遗传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打下基础。在学习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组织的起源和类型;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构。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识别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特征,细胞的主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在讲授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考虑到细胞学课程对细胞的结构还要详细讲授,对植物细胞可略讲,着重强调细胞壁、液泡、质体特别是叶绿体等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对植物的组织要详细加以讲授,这样在讲授器官发育涉及这些组织时可略讲。在讲授各大类群时,既要指出各类群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同时应注意有关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获得较完整的系统分类概念。讲授各类及各门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时,要分清主次,做到重点突出,有些在大纲中所列的部分内容和生态习性,经济意义以及不打算讲授的类群,可让学生自学,有些代表植物可放在实验课中讲授的类群,可让学生自学,有些代表植物可放在实验课中讲授和观察来代替课堂讲授。植物分类有鲜明的地区性的特点,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情况,有选择和取舍。在孢子植物部分,要求学生对孢子植物中各大类群和门的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有所认识,从而建立起植物界演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在种子植物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各大类群,关键科、属及其特征,分布,系统学意义以及经济价值,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流行的种子植物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有所了解。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各类群特征的同时,也应掌握有关的名词术语,基本概念,尽可能记忆有关名词术语的英文拼读,熟记若干著名种属的拉丁学名。要通过实验和野外实习,综合应用学到的形态和分类学知识,掌握识别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方法,了解检索表的不同编排方法,能应用检索表和植物志等工具书,鉴定常见的植物。通过课堂和野外实习,认识300种常见的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了解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压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本大纲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127学时,其中理论课讲授76学时、实验课为51学时。用一个学年完成授课。自学学时教师不作硬性安排,而由学生自己掌握。每一章后括号内的学时数为理论课讲授学时数。野外实习1周,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进行。二、讲授内容绪论(2学时)将上下册的绪论与引言合在一起加以简明的介绍。重点阐明二界系统的植物界,强调植物作为第一生产者的地位,和在维持地球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生物的等级和命名,种的定义;植物分类大纲;植物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人为的植物分类系统和自然的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学的分支学科。讲授人为分类与自然分类时避免绝对化。现在人们都把林奈的分类法看成是人为的。而在林奈时期,他的分类法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