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县双语教育情况调研报告语言是思维的符号系统,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段历史的承载,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串价值的印证。在当今多元文化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形势下,保护民族语言,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又一新动力。根据《普洱市民宗局关于认真做好双语教育开展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专题调研组以我县三个主体民族为主体,认真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通过调研,较准确地掌握了我县双语教育发展的现状、成就、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其情况如下:一、镇沅县基本情况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部,地处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跨东经100°21'—101°31'、北纬23°24'—24°22',东靠玉溪市新平县,东南与墨江、宁洱两县相连,南邻景谷县,北接景东县和楚雄州双柏县,西与临沧市隔江相望。县城恩乐镇距普洱市180公里,距省城昆明市448公里。镇沅是一个集山区、农业、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国土面积4109.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7.7%。全县有耕地面积36.1万亩,其中田12.8万亩、地23.3万亩;辖5乡4镇111个村(居)民委员会1658个村(居)民小组,1总人口20.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4万人,占总人口的89.04%。居住着汉、彝、哈尼、拉祜、傣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1万人,占总人口的53.3%。在县委、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全县实现总产值17.1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万元。加快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优化校点布局,切实提高素质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引导,初高中教育教学成绩在全市领先,上线人数年年攀升,我县考生先后夺得全市高考理科状元、中考状元。以“2700年世界野生茶树王”、“中国苦聪文化”两张名片为载体,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主导产业。二、语言文字情况镇沅县境内目前依然保留民族语言的有彝族、哈尼族、拉祜族。1.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镇沅彝族各支系的语言差异大,相互间很难通话。现只有倮倮、拉乌、侎俐支系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与其他民族交往时通用汉语,其他支系的语言已失传,改操汉语。县内尚未发现彝文范本,也无人使用彝文。保留自己语言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按板镇、勐大镇、者东镇。2.哈尼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本民族内部能2广泛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与其他民族交往则使用汉语。在哈尼族聚居的寨子里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但无文字。主要居住在恩乐镇、古城乡。3.拉祜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族普遍会讲本民族语言,相互间能够通话,但无文字。主要分布在哀牢山腹地的者东镇、九甲乡、和平乡。三、双语教学情况(一)双语教学情况1、双语教学的历史沿革镇沅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没有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汉语和汉语言文字成了镇沅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但是在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聚居地,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一直沿用着本民族语言,孩子到了如学年龄还听不懂汉语,语言成了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障碍。对此,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双语教学。20世纪60-80年代,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进行了“双语教学”。(1)1974年镇沅三中开办一个“初级民师班”,招收小学毕业生12人进行培训,学制一年,结业后安排到边远山区小学任教。为全县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2)按板镇文立村彝族小学。文立彝族小学创办于1926年。31986年有教师6人,教学班6个,学生98人,其中彝族学生79人,占80.6%。2003年有教师7人,教学班6个,学生98人,彝族学生76人,占77.6%。学校进行彝汉双语教学。(3)振太乡文怕村彝族小学。文怕彝族小学创办于1936年,学生人数由最初的16人逐年增加到1971年曾开设附属初中班。目前,学校有教师5人,教学班3个,学生43人,其中彝族学生32人占74.4%。学校曾于20世纪60-80年代开展彝汉双语教学。(4)恩乐镇复兴村哈尼族小学。恩乐镇复兴村哈尼族小学创办于1931年,建国后,复兴小学3次搬迁,4次改名。20世纪60-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