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是啊,当我们吃完早点,背上书包蹦蹦跳跳上学的时候;当我们的爸爸妈妈匆匆忙忙赶去上班的时候;当我们责怪爸爸妈妈没给我们买好吃的,没买漂亮衣服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种安宁、祥和其实就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幸福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学生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3.初读课文的收获:“我”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序。)师:(指板书)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真会读书。四、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1.同学们,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我和大家一样,我也作了预习,我们一起了解李大钊同志!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作者的父亲:李大钊,字守常。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比别人多了整整一倍。那一天,是1927年4月28日。五、独立阅读,集体交流,走近人物内心。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再读课文,细细地读,看看,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李大钊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被捕前”这部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情况的紧急。)2.学习3—6自然段,再次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3.学习第7自然段。(1)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上挂至课文的2-6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学生此时表达的是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观点可能不太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少说空话、套话,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预设如下:──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4.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二)“被捕时”这部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七自然段)语言神态动作作用父亲不慌不忙取镇定自若早已做好牺牲的准备我惊恐瞅了瞅害怕敌人满脸横肉冷笑夺搜帮拖凶残野蛮3.朗读课文。六、回归整体,提升感情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