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跨学科讲座)VIP免费

跨学科讲座)_第1页
1/37
跨学科讲座)_第2页
2/37
跨学科讲座)_第3页
3/37
专题讲座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跨学科教学策略俞林军(北京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跨学科教学就是研究型学校教育教学中一种全新的尝试,目前国内外许多学校都在探求如何有效地将跨学科教学模式与本科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校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一、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概要作为一个基本概念,“科学”本身就包含了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把“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同样应该包含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两大部分,而且这种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应该涉及有关的态度与价值观。基于这一认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将小学科学确定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根据这一定位,小学科学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一)小学科学学科能力概要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学素养,而小学科学的学科能力则是科学素养的具体表现。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针对这些内容,可以将小学科学学科能力分为表达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三个方面。下面,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加以简要的说明。1.表达能力科学教学往往开始于对科学事实的描述,这种描述来源于学生的观察实践,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增加这种实践体验,对科学事实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描述,包括用语言、图形、文字等。在对大量科学事实进行表述和概括的基础上,就形成科学概念。而对于科学概念,一方面,需要用严格的、有科学意义的词语来表述;另一方面,需要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的原理和理论。从内容上看,小学科学中的表达能力包括说明事实、阐明概念和解释原理三个方面,从形式上看,小学科学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模型表达三个方面。2.科学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以上活动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典型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机械地遵循这一固定的顺序。科学探究是一个能动的、多样的、多层面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科学探究的核心是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根据信息类型和获得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科学探究的能力分为基于现象的探究、基于文字的探究和基于数据的探究三种类型。对于每一种类型的探究,都应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五个环节。3.应用能力长期以来,科学教学以知识为中心,以获得知识为学习的归宿,导致学生缺乏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问题、健康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成为科学关注的重点。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且对学生今后生活和工作有用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所谓应用能力,就是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现象包括对科学现象的识别、判断、选择、建立联系等能力;解决问题包括识别问题、寻求答案、设计方案、执行方案等能力。综合以上说明,可以将小学科学学科能力的分类体系描述如下(图1):(二)小学科学三维目标概要我们将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分别对科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的说明。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广义知识观的理解,学科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类型。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包括指代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三种形式。所谓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事的方法和步骤的知识,包括操作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两种形式。前者是指操纵外部具体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如写字、绘图、实验操作、听说读写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跨学科讲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