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语,可以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方法和实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特点确定采用灵活多变的导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归纳下来,我觉得导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设置情境导入。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造情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老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下面是一位老师在讲述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设计的导语: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一旦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一点人声,当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着你孤独的心灵的时候,你会追忆那一份欢乐,那一份热闹。恰是这些,会使你的眼睛流泪,你的心滴血。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的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缓慢而又包含感情的导语结束后,教室中异常寂静,这种情感渗透到教学中,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升华。二、通过引用导入。初中课文有《蜘蛛》一文,讲述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猜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做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待学生将答案说出后,再顺势导入新课:“蜘蛛是怎样捉飞来将的呢?恐怕很少人知道。下面就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再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回声》,老师可用谜语导入。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下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好不好啊?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着,远听有分晓。吕洞宾去问神仙,神仙说:这东西是有的,可是我也抓不到。那么边神仙也抓不到的东西是什么呢?同学们会安静的听,积极地猜,响亮的答:“回声。”这样的导语设计,既符合孩子们的趣味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轻松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要教学的课上来。三、采用教具导入:运用恰当的教具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由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课文《万紫千红的花》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喜欢花吗?想到花会有这么多色彩吗?读了这篇课文,你会获得这此问题的答案。在此之前,教师可准备一束鲜花,颜色要丰富多样。用教具导入,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兴趣更浓了。再如教读《小桔灯》时,老师可先做一个小桔灯模型,点燃后,对学生说:虽然这小桔灯发出的光不如电灯那么亮,但它却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再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老师加以辅导和分析,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就迎刃而解了。四、由介绍作者导入:这种方法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也易激发学生的仰慕之情和学习热情。如我们在学习《活板》一课时,就可用这种方法导入。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这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活板印刷的发明者是北宋的平民毕升,记述下他的活字印刷的书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他是主张变法的,在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曾做官,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也受到打击排斥。晚年定居在润州的梦溪国,所以他给自己在这里写的书命名为《梦溪笔谈》。”这部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我们应该了解。今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