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教学探究我区轰轰烈烈的“新课堂”教改实验实施已已一年有余,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认真反思,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按部就班工作的教师来说,无疑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须知,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影响巨大,就像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一样,,习惯一旦形成,改变就很难了,不是吗?这一年的教改实践,我也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在去年我新接手一个五一班,实验开始时,我很迷茫,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在区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学习,我尝试着去做,开始感觉很吃力,要做到先学后教,我觉得很别扭。但我还是努力去实践,去操作。渐渐地自己开始能放手了,在课前,我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课堂上,在教师未开讲,学生就主动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力量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汇报,就自己在学习中相关的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同学探讨解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我去年接手的这个班级,据我了解,四年级时语文期末统考成绩最低分大概七十多分,学生整体平均成绩在年级居第一名,但是和年级三班成绩距离不大。实施这个实验后,五年级上学期,我班语文和三班成绩距离加大了,优秀率百分之一百。下学期,我班语文成绩提高率名列年级第一,九十分以下的学生只有五人,最低分也有86分,特别是我班的王雪彤同学,语文竟然考了个100分。在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能考一百分,这还是我这些年教学中罕见的。实施高效课堂的,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先学后教”,“先学”,我首先给学生确定“学”的目标,包括“学”的内容,重点、难点。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学”,根据不同的知识,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就语文阅读来说,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信息、作品时代背景,文章疑难之处,写作方法、人物形象的把握等等,带着有目标的“学”。学生才会“学”得认真,“学”得深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能够学习,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所以,我认为,这种教学改革,学生受益的不仅仅是现在,将来在中学、大学直至工作以后,都是受益无穷的,因为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习的能力。对我们老师而言,这种教学改革也减轻了老师负担。就拿作文的批改来说,高年级语文作文的批改一直是老师的一个很大负担,实施这个教学改革后,我也改革了作文的批改,在五年级上学期后一阶段,我开始尝试让学生批改作文。根据每单元作文要求,我先指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评(1)语句是否通顺。(2)内容是否具体生动,感情真实与否。(3)有无错别字现象。(4)是否符合作文要求。(5)有无分段表述。(6)标点是否正确。(7)书写是否整洁。学生点评完,我再进行批改。开始学生点评的并不好,我在批改时不仅对作文进行点评,还对学生的点评再进行点评,在全班进行评价,并与学生个人和小组评价挂钩。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现在批改作文还真有点像模像样了。在批改的同时,学生自己学会了欣赏,作文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我在作文批改时负担也减轻了不少。改变了以前老师批改的累死,学生拿去仅仅看个分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