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综合材料写作的四个问题一、综合材料的特点所谓综合材料,主要是指领导讲话稿。老实说,对于综合材料的特点我们还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这里所谈的只是在与其它材料的比较中,获得的一些感性认识。首先,综合材料不同于抒情、叙事类的文艺作品,但也具备文艺作品的一些叙述性特点,这些大家体会一下,并不难理解。其次,综合材料也不同于正规的学术论文,但又具有学术论文逻辑论证的特点。从这种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综合材料具有文艺作品和学术论文交相融合的特点,是介于文艺作品和学术论文之间的一个特殊文体。这也是为什么多读文艺作品和学术论文,能够提高综合材料写作能力的原因。那么,在综合材料的写作过程中,究竟应该怎样把握这些特点呢。根据我们的经验,我认为关键要把握好三个小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提要求。因为综合材料是要由领导同志去讲,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所以既要把道理向听众讲明白,又要向听众提要求。摆事实,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道理,有时要从事实中归纳出道理来。例如:某市领导同志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讲到一个问题是:要“抓能人带动”。开头是这样讲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人。所谓能人,既包括优秀的民营企业家,-1“定理”的部分往往省略掉,有时候是有一种无形的假定,即人们都知道这些道理。”大家可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琢磨一下。把握这些特点,对于代拟上级领导讲话稿最为适用。比如市委要召开某项工作会议,由某个部门办公室代拟一份市委领导讲话稿,把握这些特点就很有用处。可能就各个部门自身来说,更多的是写总结工作、部署工作的报告类讲话,对此,也是适用的,总结工作部分就是摆事实,只不过这种摆事实,需要归纳、提炼和概括。二、整体思维与综合材料写作曾经有年轻同志问我:“你写材料是先列提纲呢,还是上第1页共11页去就下笔写呢。”这确实是一个很意思的话题。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有人采用,但是究竟哪种方法好呢。恐怕也是见仁见智。列出详细提纲再下笔的方法,好处是明显的,不足是思维更多地受到了限制。上去就下笔的方法,不足是比较盲目,好处是思维空间不受限制;但是,这种方法只有对于那些材料高手来说,才适于采用。我们的经验,姑且称作第三种方法,就是:不一定先列出详细提纲,但一定得有个简略的布局,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个大致方向,同时又保留相当大的活动地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我们所采用的第三种方法,其实就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方法,就是整体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古人所说的“望气术”的方法。古人常说:“夜观天象”,或者说望见什么地方有什么“剑气”,什么人有什么“才气”之类,虽说是迷信,但也有道理,就是一望而见其整-3设要有新进步。这样从排列组合上,也显得均衡、匀称、美观。列出六个小观点之后,动笔写,进展就很顺利。从总体上把握好了,起草的材料就很容易被领导通过。即便需要改动,也只是局部、细节问题,这就相对容易得多了。顺便讲一下,既然整体思维对于综合材料写作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呢。如果换个角度看,整体思维也就是理论思维、理论感的问题,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抓要害的能力。所以,要培养和提高整体思维能力,就不能不认真学习一点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老子哲学、禅宗哲学,认真学习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人有没有哲学素养,是否善于整体思维,写出的东西就会大不一样。有哲学感、善于整体思维的人,写出的文章、材料,不但能抓住本质、要害,而且有思想、有韵味,它在说明问题的同时,而且富有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不是那种一泻无余。大家读读毛主席的文章,看看会不会产生这种体验。相反,有的人写的文章、材料里边似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思想,没有观点,让听者、读者感到厌倦。前段时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北大著名教授写的学问与人生系列丛书,我买了两本,一本是北大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欲罢不能》,一本是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先生第2页共11页的《每一天都平常》。按照刚才所说的衡量标准,叶先生的文章明显在谢先生之上,众所周知谢先生可是当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