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改编的国产喜剧电影创作研究——以“开心麻花”系列电影为例摘要:舞台剧改编的国产电影屡见不鲜,然而开心麻花团队打造的“麻花三部曲”却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对于“麻花三部曲”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开心麻花团队为我国国产喜剧电影创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想法和思路,而本文也将会从创作背景、创作优势、发展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展开对于未来舞台剧改编的国产喜剧电影创作的思考。关键词:商业化大众文化粉丝基础口碑营销定位舞台剧改编的国产电影不胜枚举,从文革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至今日,像《白毛女》、《茶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等优秀的话剧都被改编为国产电影。而近年来由舞台剧改编的国产喜剧电影如《分手大师》、《华丽上班族》、《十二公民》、《恶棍天使》等作品的质量却是参差不齐。统观由舞台剧改变的电影领域,“开心麻花”凭借其强大的喜剧创作力、话剧的原班人马打造的“麻花三部曲”在众多舞台剧改编的喜剧电影中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独特的“麻花风格”。开心麻花团队拥有着十余年的话剧经验,无论是剧本制作还是演员的演技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打磨成型的,形成了开心麻花团队的独有优势。其在舞台剧改编的国产喜剧电影方面具有创新意识与丰富的经验积累,但在视听语言的运用及电影艺术的再创造上仍具有发展空间如何使国产喜剧电影进一步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创作背景1.历史背景中国电影在初创时期就与舞台剧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50年代初,伴随着政治领域的严峻态势,文艺界的风向也由百花齐放式的大繁荣走向风格规制单一的发展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文艺生态下,舞台剧以更加贴近生活并且比较成熟的创作体系成为活跃在文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红旗歌》、《妇女代表》、《龙须沟》等优秀作品为代表的舞台剧以其受众覆盖面广、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艺术感染力极强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种从生活原本中取材、汲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素材的养分形成的创作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开心麻花团队呈现的舞台剧创作中,就带有这种鲜明的生活元素与现实色彩,一些耳熟能详的社会话题或经典情景在高度凝练集中的艺术处理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既不失舞台剧精彩夸张的表演色彩,也并非阳春白雪,将受众范围局限在具有较高审美能力要求的精英群体中。到了80年代,伴随着商业潮流席卷中国,这种注重贴合生活、贴近大众审美需求的创作理念更加鲜明地体现在影视作品中。一部分原因是:在商业化的环境下,消费主义给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大众文化开始与政治意识形态构成的主流文化和知识分子为主的精英文化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大众文化依靠着商业化、消费主义、后现代等“新玩法”开始了自己的狂欢。国产喜剧电影的创作也伴随着时代浪潮迎来了发展的井喷期,舞台剧的传统形式则因其场地、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局限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进入21世纪,喜剧电影乘势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席之地。这一时期,部分喜剧电影呈现出依附草根文化的趋势,形成了低姿态、低门槛的表达方式。网络的普及与流行给了大众充分发表自己声音与情绪的宣泄口,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往往能够带来更大的情感共鸣与现实意义。因此,以开心麻花为代表的一系列的传统舞台剧创作团队将目光集中在这类题材的喜剧领域,通过集中具有表现力与话语热点的喜剧元素作为剧本创作的主要构成,进一步模糊了社会大众与精神追求的距离感。同时,电影体制改革改变了我国电影的创作方式。近年来,由各类文艺作品,包括诗词、音乐、文学作品、舞台剧等改编成的电影形成了一股热潮。大量信息的涌入使观众的口味更加挑剔,电影剧本的质量与票房收入直接挂钩。电影剧本创作遭遇瓶颈,于是转向其他文艺作品寻求帮助,从小说到舞台剧,优质内容积累的先在粉丝群体保证了票房的基础收入,而后期宣传与推广则成为了改编电影的又一噱头。改编成为当下电影创作的一大潮流,开心麻花团队的电影票房奇迹也正是这样的市场需求下催生的产物。2.文化背景草根文化、痞子文化、平民哲学……这一系列的概念井喷现象标志着中国电影界发展的新趋势。电影作为普及性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