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摘要信息化时代,媒体为了增强竞争优势,一味迎合受众需求,不能正确把关新闻报道,给新闻报道对象贴“标签”成为新闻工作中常有的现象,导致“标签化”报道泛滥。纵观历史长河中,数以千计的“标签化”报道,按照报道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人物“标签化”报道、事件“标签化”报道、地域“标签化”报道。“标签化”报道现象愈演愈烈究其根源,在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忽略事件的真相,只讲眼光放在“眼球经济”上,追求受众短期的关注度和点击量。其次,从传播学角度我们来看,“刻板印象”占很大一部分原因再次,当人们对某个群体总是以固有的思维去看待时,不能够理性的、就事论事的来思考报道对象,无形中主张了“标签化”报道的形成和发展。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联系的”,按照人们的思维惯性,总是将新旧事物结合起来思考,所以在媒体有意或无意的舆论风向中,受众逐渐将某一个体划归类为某一群体,并将这个群体冠以不符合事实的、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长此以往,助长了“标签化”报道发展。这是新闻报道在时代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同时受众的文化素养也应提升,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应当发挥强有力的作用,阻止“标签化”报道发展的态势,媒体在报道中做到平衡化、专业化,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还报道对象一个公道,还受众一个真相。关键词:标签化;刻板效应;理性选择引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新闻媒介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们不仅能够在报纸、广播、电视上获取新闻信息,更多的人选择以互联网为渠道摘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原因在相较传统媒介而言,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大限度的言论自由。利用互联网,人们可以将自己心中所想一一表达出来,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匿名性。在新媒体传播越来越普遍的态势中,产生了与时代相对应的传播方式和形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中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不断碰撞中,给新闻报道对象贴“标签”成为新闻工作者竞相选择的报道方式。这种方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刻意引导他人忽略事件的真相,使不知真相的人完全被所贴“标签”蒙蔽双眼,失去自身本该有的独立判断。往往这种形式的报道让人们提起某一特定对象时,脑海中会即刻浮现出一个稳定不变的印象,这就是给报道对象贴上特定“标签”。1新闻报道“标签化”概述1.1“标签”、“标签化”研究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首先需要将“标签”、“标签化”与之区分开来。标签指的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1]。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出现的词汇,指的是对事物额外加上的用以与其他事物区分,多用于归纳分类,特别突出识别作用的标识。而“标签化”指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类,不能做到客观将其视为个体研究,在这一基础上并赋予人物或事物特殊含义。1.2新闻报道“标签化”标签化”报道的概念,学术界学者们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在媒体行业中,为了使自己的报道更加有看头,给报道对象贴“标签”,被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有意或无意频繁使用。尤其在新媒体大背景下,借用互联网信息传播便捷的优势,近年来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一般认为是新闻媒体能够在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及热议的新闻事件中,以概括化、类型化的标签对事件中的人物、群体进行描述,从而吸引受众的瞬间注意力和关注。”[2]王勇在《从标签策略看新闻生产的意识形态性》提出:在新闻报道中,给所报的事件、人物贴上人们熟知的,并形成思维定式或刻板印象的成见的事件、人物类别的标签。[3]从现有的大量的案例中总结出“标签化”报道的基本特性。首先,这类报道不是没有先兆凭空出现,形成“标签化”之前,读者已经产生对此类人物或事件稳定不变的看法;其次,“标签化”报道,标题往往是将新闻中最具有吸引力或者说最有噱头的部分精炼化,方便加深读者对新闻“标签”的记忆;再者,“标签化”新闻一经报道,一定会在社会上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专业素养极差的媒体能够轻易的煽动不明真相的受众,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甚至威胁到正常的社会稳定。1.3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媒体行业也在不断的变革,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