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教育所谓教育,应当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授和传播。而作为教育目的的社会文化,包括文理等各个学科,同时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管看不到具体存在,但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存在方式;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质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化育人,其实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溶化和吸收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或发明。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1.教育的原则不同于教唆教唆是指诱导唆使或怂恿指使别人去做事,但是其目的多是指挥别人去做坏事,教唆本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原则,其出发点是有悖于伦理准则的。相反,教育的目的则多是指导别人掌握技能,教育本着有益性的原则,旨在让其受教育对象能够更好的来适应社会,并且传递人类的优秀文化和知识技能。2.教育的方法不同于灌输灌输就是输送、注入的意思。灌输的方法主要指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向受众传输某种思想或观念。灌输是在一些事物的宣传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灌输,即以报刊、书籍、以文字形式发出的决议、公文、指示以及板报、标语、传单、广告等;也可以是语言灌输,即通过报告、演讲、答辩、咨询、座谈等形式传输;还可以是形象化灌输,即通过电影、电视以及文学艺术手段吸引人们,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但是,不论是哪种方式,受众都是被动的来接受知识的。现代教育学中推行的认知流派和人本流派均强调接受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是主动的参与学习的过程的。3.教育的内容不同于训练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某种技能,是指人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应(如建立条件反射、强健肌肉等等),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能力的活动。和教育一样,训练也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然而,教育的内容比训练更广,不局限于训练中的重复等手段,还会按照记忆与遗忘的规律,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4.教育的目的不同于宣传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议事日程,agenda)的讯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宣传的目的多是为宣传者服务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得受众(这里多是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服务于受众自身的,使受众获得知识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总之,从教育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获益也将有限。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获益既可扩大。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过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于人的竞争性,竞争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己方的竞争力加强,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动,削弱对方的竞争力。教育者往往宣称自己的教育是正当的,但事实证明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台独势力的去中国化教育、殖民主义当局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化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地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可以通过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甚至通过他人进行。而这个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是以改变他人的观念、素质、能力为目的而传递信息的。凡是接收到其信息,并且是其传递意向的人是其教育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