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2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氯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检验方法。2.掌握氯气与碱的反应及漂白粉的作用原理。【学习过程】1.氯水的性质:实验室常用新制得氯水代替氯气使用,由于氯水是混合物。故其性质是其各种成分综合性质的体现:Cl2的强氧化性;溶液中含有HClO,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杀菌、消毒;溶液中含有H+,具有酸性;含有Cl-,具有Cl-的性质。2.与碱反应: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Cl2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液和漂白粉。制备主要成份有效成份漂白液2NaOH+Cl2===NaCl+NaClO+H2ONaClO、NaClNaClO漂白粉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Ca(ClO)2、CaCl2Ca(ClO)2漂白精Ca(ClO)2Ca(ClO)2(1)漂白原理: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的漂白、消毒原理相同,即在酸性条件下生成强氧化性的HClO。氯水的微粒反应试剂实验现象化学(离子)方程式或解释Cl2FeCl2溶液溶液变棕黄色2FeCl2+Cl2===2FeCl3湿润的淀粉KI试纸试纸变蓝Cl2+2KI===2KCl+I2HClO有色布条布条颜色褪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AgNO3溶液白色沉淀Cl-+Ag+===AgCl↓H+Na2CO3固体有气泡产生2H++CO===O2↑+H2OHClO、H+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酸性和漂白性Ca(ClO)2+CO2+H2O===CaCO3↓+2HClOCa(ClO)2+2HCl===CaCl2+2HClO温馨提示:往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要变红,但逐滴加入氯水后,溶液的红色又逐渐消失。溶液红色褪去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可能因Cl2与碱发生了反应,消耗了碱所引起的;二是可能因氯水中含有的HClO起了漂白作用而使酚酞褪色的。可通过下列实验加以证实:往上述褪色后的溶液中再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若溶液又出现红色,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是因Cl2与碱反应消耗了碱所引起的;若溶液不再出现红色,则是因氯水中的HClO的漂白作用所引起的。(2)保存:漂白液、漂白粉、漂白精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发生反应:NaClO+CO2+H2O===NaHCO3+HClO、Ca(ClO)2+C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所以应密封存放于避光干燥处保存。(3)应用:可做漂白棉、麻、纸张的漂白剂,又可用作游泳池的消毒剂。3.氯离子(Cl-)的检验:实验现象滴入几滴AgNO3溶液加入少量稀硝酸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不溶解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不溶解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自来水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沉淀不溶解蒸馏水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1)检验步骤:先在待检溶液中滴入少量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银溶液。(2)实验现象: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可判断溶液中含有Cl-。(3)反应原理:Ag++Cl-===AgCl↓,AgCl为白色沉淀,不溶于稀HNO3。(4)加稀HNO3的目的:排除CO等离子的干扰,有关离子反应:2H++CO===CO2↑+H2O【当堂检测】1.在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出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l2存在B.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存在C.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有Cl-存在D.加入NaOH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2.在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杀菌消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D.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2O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l2与碱的反应,属于Cl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B.利用Cl2与碱的反应,可以消除Cl2污染C.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可以检验Cl2D.Cl2与盐的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4.将足量新制氯水分别滴加到下列溶液或滤纸上,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合理的一组是()AgNO3溶液蓝色石蕊试纸Na2CO3溶液A产生沉淀变红有气泡B无明显现象变红产生沉淀C产生沉淀先变红后褪色有气泡D产生沉淀先变红后褪色产生沉淀5.如图是一种试验某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中b为开关。如先打开b,在a处通入干燥氯气,c中红色布条颜色无变化;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