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式分析与研究【摘要】文章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围绕现代教育技术这一话题,分析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对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以期起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思想品德现阶段,我国信息化科技高速发展,数量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料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影响。如电脑技术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爱的动画片,微博与微信可以及时传递学生的信息等,若教师依旧引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那么课堂教学质量将日渐下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教学方法。1.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落实立德树人充分展现德育价值作为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案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提出适宜的教学方案,并科学调节教学艺术与教学机制,以此实现预期设定的课堂目标。教材一直都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图片与文字的整合,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因此在教材规划工作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的意义,如所在区域教学规定和教材出现偏差时,教师要结合所在区域提出的要求合理调节,促使教学工作更加接近生活。而在备课时,因为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没有具体的教学形式,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需求科学调节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清新空气是个宝”一章节时,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想象一下,若是让你们选择一个地方长时间居住,你希望是哪里?为什么?”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指导他们合作研究问题。在得出自己小组的结论后,学生1提出“还要生活在现在的地方”,学生2提出“想要去乡下爷爷奶奶的家里”,学生3提出“想要去国外庄园里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空气怎么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实施教学工作,有助于学生通过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空间,强化合作意识。2.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切入点,既要彰显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为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其自主研究和探索,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提供帮助,与学生交流意见,这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但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而言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支持学生深层探索,虽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也获取了一定成绩。由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知识,激发学生质疑的情感,以此培育学生大胆假设、细心质疑的能力【1】。3.引用课外资源提升教学的生活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能力与价值观的培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由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整合不同板块的知识,引用生活案例,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在分析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教师结合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组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实践参与的平台,不但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引用到生活中,而且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在落实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作用,并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而不是引用教材案例照葫芦画瓢。同时,为了强化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为今后的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拓展教学课堂,持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坚持才会有收获”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场毅力比赛。比赛要求,每位学生坐在操场上,面向球场,选择一个自己最舒服的姿势,不能睁眼,放空自己的大脑,看谁能坚持的时间长。这一游戏看起来虽然简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