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内容摘要: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关键期,而人格形成的基础就是具有良好的习惯。陈鹤琴先生提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小班阶段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热衷于模仿,并且是他们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所以小班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对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探索,可以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入园焦虑期,较快的适应园内生活,以及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逐步形成秩序感,增强自信心,初步建立自我服务意识,为以后中大班的在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经验总结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研究发现了一日生活活动、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及家园共育这四种有效途径,可以极大地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关键词: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途径1、绪论1.1、研究背景在目前国内外的课题研究中,对培养幼儿习惯教育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3-6岁年龄阶段,而对小班幼儿这一成长时期还没有独立、系统的课题研究。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了解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发展任务。幼儿能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就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而良好习惯与性格养成就是形成优秀品质的重要因素。多数小班幼儿是刚从家庭环境中走出来,开始全新的社会化集体生活,现在多数家庭的教养模式是祖辈带孩子,父母很少有时间去陪伴幼儿,祖辈过多参与幼儿教养生活和父母缺少陪伴的结果使小班孩子们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自我服务意识,缺乏安全感,过度的物质满足导致的精神的不满足,个别家庭会有专制型父母,过度束缚孩子,这些幼儿会表现出胆怯,自卑,内向、多动等心理问题,多数幼儿在刚开始进入集体生活时会产生焦虑情绪和依赖情感,面对焦虑和依赖情绪较强的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关注、语言和肢体接触的方式安抚、引导与陪伴,才能让幼儿完成从陌生到熟悉,最后到喜爱幼儿园环境的适应过程,因此对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学校教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研究课题。本课题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小班幼儿喜好模仿与秩序感敏感期这一特点进行探索,并且开展关于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观察、记录、总结的活动,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总结出有效、系统的方法,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为今后幼儿人格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它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环境的密不可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刚刚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的幼儿来说,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幼儿期既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也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在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好习惯养成之后一生受用,而坏习惯养成之后则很难改掉。而小班幼儿的最大特征就是他们正处于建立秩序感与喜好模仿的敏感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这个时间段正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要在幼儿期塑造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针对幼儿的不良习惯还需及时纠正以及耐心的多次重复的纠正。习惯包括了生活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其中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要包括饮食习惯、衣着习惯、睡眠习惯三个方面。作为教育者,从饮食习惯、衣着习惯、睡眠习惯三个方面着手的同时,结合幼儿身心特点,启动适合的策略。1.2.2研究意义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一方面:习惯影响着幼儿的饮食、衣着,睡眠等生活行为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习惯影响着幼儿一生学习、成功以及他的幸福感指数,甚至是周围其他人的幸福度。那么,习惯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它是由无数次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自动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