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应对国家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构建问题摘要: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爆发,对构建新形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新模式和完善卫生应急体系提出了挑战。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把关注公共卫生服务,构筑安全屏障作为重要任务。为了探索适应我国新形势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模式。本文基于对此类事件的关注,浅议我国应对人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应急管理;人为因素我国于2003年全面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虽然起步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应急办公室纵向管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体系,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也多次强调并明确了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将应急管理工作下沉至基层。本文归纳近年来的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研究和实践,希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的新道路。一、我国不断强化应急医疗网络体系的建设近年来,虽然全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新发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东呼吸综合征、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疾病此起彼伏,对人类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考验着我国的公共卫生应对能力。例如,2016年1月1日起执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2006年5月19日原卫生部印发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同时废止);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2015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408429例,死亡16744人,报告发病率为470.35/10万,报告死亡率为1.23/10万。其中,甲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2014年下降50.00。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23.60/10万,较2014年下降1.49;报告死亡率为1.22/10万,较2014年上升2.75。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46.76/10万,报告死亡率为0.O1/10万,分别较2014年下降18.61%和72.21。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在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挑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面对甲类(如霍乱)等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等。二、加强针对人为因素诱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人为和白然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诱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的规定,既明确了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又对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做出规定。因此,为了避免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人为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部门和个人应同时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且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应努力实现有序协调「们。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突发事件的四个基本特征(如突发性、原因多样性、不可预测性和发生隐蔽性等)显得更加突出,而另一个基本特征危害直接性显得弱化,这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当下,人类正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对白然因素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监控,努力控制和消除白然因素诱发突发公共事件,尽量减少白然因素导致的损害。但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加,加大了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创。人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精神压力更大,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造成了更为严重的阻碍,所以,针对诱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人为因素的研究应当作为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点,其研究内容可包括:C1)找出人为因素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C2)消除这些人为因素可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C3)如何主动处置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W该建立怎样的预防,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三、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在2013年抗击SARS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应急管理机制。2017年底,政府层面涉及突发应急处置整体工作的主要政策文件涉及上白项,主要分为4类:宏观指导突发应急处置的工作规范、应急准备的预案制定及应急队伍建设与培训、应急处置的信息报告及协助管理、应急总结评估等。(一)加强卫生系统突发应急处置总体上看,我国对于应急处置的宏观指导的规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细的过程。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