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世博之我见“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而人们价值观的变迁,会影响到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这样评价世博的价值。作为一名以教育事业为终身职业的人,季部长的话提醒了我,即使是一场盛会,也总应有它的教育意义。她不仅仅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T型台”,也应是中国重要的一次自我学习、国民教育的新契机。世博是中国自我展示的窗口,也是中国接触世界的触角。参与此次世博的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现代城市、科技的解读和演绎,对于我们思考现今面临的问题,寻求更先进的模式,发挥创造性和参与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正如这次世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此外,世博也是一个舞台,站上这舞台上,我们深刻地展现自己、宣示自己。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坦然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凸显成绩,暴露矛盾。她是中国“师夷长技”的契机。终于迎来了2010年5月1日,这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一天,上海世博会盛大开馆。2010年的7月,终于到了世博,天空下起了暴雨。因为盼这一天已经许久,由于繁忙的工作一拖再拖,所以觉得这一切来的非常不容易。面对壮观的世博园区,我和女朋友的高涨情绪丝毫没有受到暴雨的影响,而深深的被眼前的情景给吸引了,着迷了!在世博园参观期间,我看到了看到德国馆纪念犹太人被害的那两万多块散见于大小通道、触目惊心的“绊脚石”,看到印度馆拥有珍贵遗存的贫困小村发展计划,看到瑞典馆50多个已经变成现实中须臾不可离的精彩创意,看到毛利人快乐得无遮无拦的舞蹈……突然间,一种恍惚的感觉涌上心头:在这里,我们和世界上最深刻的反省、最美好的努力、最先进的理念、最纯真的快乐,如此的近在咫尺。“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在这里,我们怎能走马观花?怎能只是拍照留影或是领取纪念品?其实,这个世博会,在提供视觉体验之外,塑造出了社会的价值和观念,而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据统计,迄今为止,世博会参观人数之最,是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当时的参观世博的6200多万日本国民中,高达60%的比例是学生。后来,这届世博会被誉为“日本腾飞的标志”,据称它极大加速了日本国民在观念上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战后日本经济及社会的腾飞。据相关部门统计,到九月下旬,参观人数已经突破五千万,看来,这次世博必定创下参观人数新记录,世博会确实可能成为国民教育的极好契机。国际展览公约第一章第一条的第一句话:“展览会是一种展示,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均在于教育大众”,可见,世界对于展会的认识也是把教育做为首要目的的。在我看来,一届世博会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她带给东道国了多少利益,也不在于她迎接了多少参观者,而在于她给这个国家,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多少价值,程度有多深。梁启超称,“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国民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引擎,国民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经济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力。我希望,无论是政府、教育界,还是媒体,都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人数,或者是场馆的展示方面,而应该转移一些到世博引起的国民素质的反思上。以世博会为镜,将思考与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世博,让世博成为“启民智”新的开端。无数的国家和人民从历届的世博会上获益匪浅,现在这个接力棒轮到中国人民的手里。我们通过世博会睁眼看世界,也睁眼看着自己,透过世博会,我们可以展开新一轮的国民教育、现代意识启蒙与对国民素质的反思——而这一切对国人而言,才是上海世博会最有意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