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研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者:如东县双甸中学陆建胜邮编:226404内容概要: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有效地改变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教师应该全面关注学生文本研读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文本研读,从学生实际出发,积累丰富情感。亲近母语,在文本研读中展示独特视角,引发情感共鸣。充分整合课程资源,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关键词:文本研读关注中学生情感体验文本研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一个精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文本的终极价值。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如何有效地改变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教师应该全面关注学生文本研读中的情感体验。那么,什么是情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我们的文本研读,须臾离不开情感体验。王益民先生认为,教师文本解读存在误区,如“政治化误区”,“应试化误区”,“殖民化误区”,主要原因之一是忽略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忽视解读主体之间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有差异的。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有可能千差万别。文本解读的价值是在于解读的过程,即对此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的培养学生解读其他文本的潜在可能,而非对文本的机械意义的解构或完成。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分析教材,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础,也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只有进行独立、多角度地分析研读文本,才能使教学游刃有余,才能成就灵动的课,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和学生的文本研读,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一、文本研读要深入全面,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中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着力于课文的内容进行解读,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所以研读文本要深入全面。如教学《父母的心》时,要理解作品中流露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父母的爱容易理解,而“淡淡的哀愁”怎么体会?我让学生深入研读川端康成的生平和其他作品,特别是他的《雪国》、《伊豆的舞女》、《古都》,亲人的离世,爱情的挫折,使川端格外重视亲情,他的作品中体现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完美融合。知人论世,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这种方法。另外,《父母的心》中教师还可以用来印证许多文学知识:人物、情节、环境;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波澜、巧合、伏笔、照应——教师只有深入、全面地研读文本,分析教材,教学过程才会有的放矢,有鲜明的目标意识。二、文本研读要目中有人,切合学生情感体验。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老师在研读文本时,要以学生为本,善于站在学生角度研读课文。教材分析过于拔高或降低,都不利于语文教学。如在教学秦文君的小说《伟人细胞》时,分析课文中的事件比较简单,但如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品中的轻喜剧风格,学习幽默风趣的语言?这一点比较难。备课时,我注意到情节设计的出乎意料,学生们在小学读过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作者塑造的金铃形象与贾里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还很喜欢喜剧作品,如《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能不能联系学生阅读实际,使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回答是肯定的。让学生写作时运用幽默的语言,叙写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阅读与写作又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三、文本研读展示独特视角,给人美的享受。赵伶俐教授认为好的备课要准确、有效、美感,这与孙绍振教授文本解读要展示独特视角,给人美的享受不谋而合。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情形是重内容,轻文体。为什么会对文体如此的不屑?可能与过去过多的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有关,也可能与现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自由、创造、个性有关系。但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从本质意义上说,学要能致用。“一千个读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