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意识”落实在现实课堂的困惑元献华课标说“创新意识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体现在教育学的过程之中”因为对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视,我们当下的课堂很多时候都会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思考交流,最后得到结论或者规律。可是在学生创新的核心:“学会思考”的启发和引导经常感到无力,对于创新的方法“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这些在自主探究环节落实的较多。可是有很多学习内容如果学生课前看书自学了,课堂上老师在把学生当作没有学来让学生根据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就会复述教材的问题,对问题的探究因为学生自学了,他已经知道的是结论,猜想的动力就没有了,独立思考部分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结论,就归纳概括和验证可以做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创新意识会不会弱化。如果强制学生不允许自学,这显然是不符合学习的规律的,学生有学习新鲜知识的愿望我们怎么能阻止呢?可如果允许,学生囫囵吞枣的理解新知,又干扰了课堂的学习效果。我比较认同让学生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新问题展开讨论研究、最后归纳总结准确的结论。可这样的方式学生提前介入了教材呈现的结论和思考方案,学生知识拿着学习来的结论来解释教师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不是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