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解】百年教科书中动物学内容组织方式变迁的启示1──兼论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包春莹在教科书的编写乃至教学过程中,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之间的矛盾与统一,一直是课程领域的专家们长期关注的问题,目前仍存在分歧和争论。在百年教科书发展与研究的历史上,已有的实践和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1.什么是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逻辑的”与“心理的”作为对比的术语使用、探讨,杜威被认为是第一人。他在1902年提出了教科书的展开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依据的观点,并明确指出了设计教科书展开顺序时碰到的逻辑方面与心理方面的矛盾问题。所谓学科逻辑,就是在学科视野下的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它是指将学科所涉及的观念和概念系统按照逻辑顺序加以组织的体系。[1]“心理逻辑”一词,其主体是人,具体到这里,是指使用教科书的主体,即学生。学生的心理逻辑指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它受制于遗传、环境等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的内在需要,等等。目前经常提到的“教科书心理化”“教科书生活化”等名词,是指在编写教科书时应该考虑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或学生的生活情况。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所讨论的“教科书中的学科逻辑”,指的是编者在设计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或组织顺序时,所参考的本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所谓“心理逻辑”,则指在设计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时应遵循的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实践证明,真正受学生和教师喜欢的教科书,是既重视学科逻辑又重视心理逻辑的教科书。重视前者使教学内容具有深广度,可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重视后者可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2]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将能促使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2.百年教科书中动物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变迁在百年中学生物学教科书中,关于动物学的内容,一直都不曾缺席,可以作为研讨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关系的很好例子。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包括动物形态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和动物遗传学等内容。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关于动物学内容,一般在初中阶段讲授;多数版本的教科书主要介绍动物类群的知识,有些教科书除了讲授动物类群的内容外,还会安排动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动物的行为、比较解剖学、生态学、实用动物等内容,但这些都不是主要内容。在动物类群的安排上,清末、民国时期,较多的教科书是先介绍高等的脊椎动物或脊索动物,再介绍低等动物。当时认为,高等动物比较常见,所以先讲;只有少量教科书先从结构最简单、最原始的原生动物讲起。[3]无论是从低等到高等,还是从高等到低等,都贯穿了进化的线索。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0年到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11套初中生物教科书。在这些教科书中,多数是按照动物进化的顺序,从低等到高等来介绍动物类群的。有些教科书关于动物学的主要内容是动物类群的知识,篇目名称就是动物类群的名称;有些教科书将动物置于生物的大范围内来讲述,例如,1978年的生物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关于动物学的内容,位于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下面“动物的多样性”中。再比如,200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2013年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都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关于动物的内容位于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1978年、2001年和2013年的教科书,虽然都采用了综合性的编排体系,但1978的教科书在动物类群这部分贯穿的是进化的线索;而2001年的实验教科书,是以“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为章标题,分“水中、陆地、空中”三种环境来介绍的;经过十几年的实验之后,在2013年修订时,又放弃了“水中、陆地、空中”的编排方式,改用进化的线索。以上所提到的内容组织方式的变化,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受各种教育思潮、政策法规、教育理念等许多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但都考虑了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统一。3.教科书内容的组织离不开学科逻辑学科逻辑的系统性和传递知识的高效性使它在教科书内容编排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的学科内容是人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