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深入体验——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的再探究范晓霞【导言】《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片明珠。尽管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这篇小说仍旧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高中语文教材多次换血,这篇课文却始终保留下来,并且自读课文升读为讲读课文,便为证明。传统的教学在分析小说的主题时一般会分析主人公的任务形象,联系时代背景,得出“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鞭挞了卫道士的顽固、反动和守旧”简单的结论。本例试图以“漫画事件”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主题的潜在可能,把我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实录】师:刚才讨论别里科夫的死因,大概有三种意见:一是他是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摔死的,为是被华连卡笑死的,三是他自己郁闷死的(学生笑)。从法医学的角度看,前两种属于他杀,第三种是自杀。大家觉得主要原因是他杀还是自杀?生1:是自杀,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人格不健全,心胸狭窄,被别人气死的责任应该在自己。生2:我觉得外因很重要,没有像科瓦连科和华连卡这样的青年,光是像全城的人那样,他永远是不会死的。生3:我折中。自杀和他杀,都很重要,不能分主次。师:讲讲看。生3:说自杀么,是因为他的性格或者说他的个性是时代的产物。像前面分析那样,他个人的保守、反动、落后,怕出什么“乱子”,完全是当时沙皇专制外强中干心理的表现……师:政治心理。接着说——生3:说他杀么,我觉得除了科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也是让他“郁闷”的,书上说“让他难堪极了”。师:噢,这个人差点被我忽略掉了,我们一起研究研究。大家看课文第八段,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你为什么会那样做?生3:我就是像让别里科夫出丑,让他难堪,谁叫他平时那么招人恨呢!生4:我猜想这个人一定也喜欢华连卡,只是没有勇气表达,所以用了“离间计”来捣鬼。(众人笑)师:这好像不大可能吧,丑化别里科夫形象,只要在画一张大一点的,贴在全城最显眼的地方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画那么多张呢?生5:从漫画的接收对象上看,发给中学教师和神学教师,显然要在教师集体中孤立别里科夫,发给当官的,大概是像告诉他们:“你的奴才居然要跟一个热情的女孩子结婚了,要出乱子了!”生6:给当官者的意图不仅是嘲笑别里科夫,也是在嘲笑那群当官的,别里科夫更怕的是他的主子会生气,所以他才难堪。师: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爱捉弄人的“捉狭鬼”,倒像是一个很讲究斗争策略的——(部分学生小声说:地下党、革命者)生7:我还注意到漫画的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之所以希腊语中“人”,是因为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大概就是希腊语吧,在别里科夫的辖制下,“人”已经不存在了,都变成可一具具会移动的僵尸了。师:大家的推想大胆而又新颖。不管怎么样,画漫画的人具有斗争机制,战斗手法犀利,与正面斗争的科瓦连科、华连卡一起,构成了丰富的“新人”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是完全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生:不是。师:应该说不仅是。在这还存活着千万个别里科夫的重重黑暗中,也还透露出一丝光亮,一丝怎样的光亮?生:朦胧的。生:淡淡的。生:热切的。【后记】学生在课堂的角色不单单是接受者,更是体验者。有体验才有感悟,才有评价。片段部分要把握创作“漫画”的真实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成为漫画的虚拟作者,充分体验,悉心揣摩,进而把握小说作者的匠心所在。如果只是一般地让学生谈漫画时间对别里科夫的影响,一则单调乏味,二则凌乱琐碎,三则很难即时生成文本的深层含义。由此来看,课堂的“互动”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互动,也包括人与文本的隐性互动,而换位体验就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展现学习主题课堂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出新的认知天空。